新華網重慶12月10日電(韓夢霖)近日,《重慶市知識産權保護和運用“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以下簡稱“《規劃》”)印發實施。根據《規劃》制定的發展目標,到2025年,重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將達到16件。
據重慶市知識産權局介紹,《規劃》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為重點,以持續提升知識産權治理水平和服務效能為目的,深入實施知識産權強國戰略,全面加快知識産權強市建設,助推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規劃》圍繞知識産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和服務,共設置了12項定量指標,提出了5個方面重點任務,設置了10個專項重點工程。
據了解,《規劃》首次納入了重慶市政府專項規劃,由重慶市知識産權局牽頭組織編制。重慶市知識産權局成立了編制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先後組成7個調研組開展專題調研,組織召開調研座談會7次、專題討論會38次、專家論證會2次,文本修改30余稿,廣泛凝聚了社會各方共識。
《規劃》明確了重慶市“十四五”時期知識産權事業發展思路、發展目標、主要任務和具體舉措,並展望至2035年的遠景目標,具有戰略性、科學性、系統性和實踐性的鮮明特徵,是重慶市“十四五”期間知識産權事業的行動綱領,也是知識産權相關職能部門履行職責、制定實施年度推進計劃及政策措施的行動指南。《規劃》既體現重慶特色工作,又突出重點任務,既體現長遠規劃的宏觀考慮和設想,又聚焦知識産權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數據顯示,“十三五”末,重慶全市有效發明專利突破3.5萬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1.3件,PCT(專利合作協定)國際專利累計申請量達到1645件,有效註冊商標總量、地理標誌擁有量、農産品商標、馬德里商標國際註冊分別達到60.4萬件、278件、10.1萬件、373件,其中地理標誌擁有量位居全國第六位。
“十三五”期間,知識産權賦能重慶高質量發展成效日漸凸顯。在智能製造、新材料、醫藥大健康等領域建成産業專利導航中心(信息服務工作站)32個,以“産學研”服務協作形式推進建設高價值專利培育示範項目38個,江北區入選國家知識産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城市。知識産權質押融資登記金額累計突破60億元。全市獲得中國專利獎67項,其中金獎2項、銀獎2項。國家知識産權試點示範城市達到15個,培育建設全國版權示範園區2家、版權示範單位6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