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讓人舒適的“社交自覺症” 你get到了嗎?

  繼“社交恐懼症”“社交牛人症”後,社交系列的新詞——“社交自覺症”火了!那些社交自覺者,就是被網友譽為社交中最讓人感到舒適、禮貌的一群人。

  什麼是“社交自覺症”?其實就是指在與人相處的時候,語言和行動恰到好處,有分寸感,不給他人造成困擾。

  表現1 公共場合不打擾他人

  28歲的蘇明是一名後勤人員,居住在江北區大石壩。她覺得自己便屬於“社交自覺症”人群。最重要的一點,就體現在公共場合的行為舉止。

  蘇明舉例,自己如果去看電影或者聽音樂會,手機一定會調成靜音,中途也不會拿出來一直觀看,影響他人的觀看體驗。此外,乘坐公共交通的時候,不會外放視頻,有事會先回消息,因為直接通電話很可能會打擾到其他的乘客。還有乘坐電梯的時候,絕對不會把包子、燒餅等氣味大的食品拿出來……

  蘇明認為,所謂“社交自覺”,其實就是一個個微小的舉動,但卻能減少對他人的打擾。

  表現2 承諾的事情一定履行

  30歲的周毅從事營銷工作,他認為,履行承諾是“社交自覺”的基本。

  周毅説,自己身邊有一些“社交牛人症”朋友,雖然很會和人打成一片,聚會中更是聚會擔當。但是有個毛病就是説話、做事不靠譜,承諾的事情説完就忘記,“這樣的人只是即興友情,很難讓人信任和深交。”

  周毅説,再來看看身邊真正沉澱下來的好友,一定是言出必行,承諾的事情就一定會履行和兌現的,“成年人的交往,安全感和信任感才是最重要的。”

  表現3 聊天時不逼問懂聆聽

  江小姐是一名新媒體編輯,今年27歲,單身。她認為,“社交自覺”的人一定要會聊天。

  她每次參加親戚聚餐、同學聚會時,總有人把話題往“大齡女青年”上帶,感覺渾身不舒服。

  比如今年國慶節回老家那次,家裏的幾個姑、姨聊嗨了,就開始左一句右一句地分析起江小姐為啥單身這麼多年。有的説江小姐個性太強,有的説江小姐缺乏女人味,有的説江小姐圈子太小……

  “那種感覺就是如芒刺背、如鯁在喉、如坐針氈。”江小姐認為,“社交自覺”的人應該像自己一樣,如果觸及到對方不願談的話題時,應該及時繞開。另外還應該懂得聆聽,不打斷別人講話。

  表現4 私人領域也要自我約束

  31歲的佳佳是一名育兒博主,她覺得“社交自覺”不僅限於出家門以後。就算在家時,也要各種注意與自覺。

  比如樓上的小孩,總喜歡在家裏“咚咚咚”地拍皮球,或是在家裏跳繩,給樓下的佳佳及家人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再比如同樓層有位鄰居,鞋櫃、自行車、手推車全部扔在樓道裏,既擠佔空間,又影響美觀。

  佳佳説,包括與家人、室友等人的相處,也應該保持“社交自覺”,控制好自我的情緒,尊重對方生活習慣。同時,不要把最壞的脾氣留給最親的人。

  “社交自覺”如何養成

  重慶市社會心理學會常務理事譚剛強認為,其實“社交自覺”不單單是教養與素質的體現,還需要情商、社交智慧的支持,甚至需要靠一些後天的努力來養成——

  1、要自知。首先要“社交自覺”,肯定要對自己的語言、行為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會給他人造成困擾。

  2、要自律。懂得控制自己的行為,不會因為自己的一時舒服,而做出影響他人或大眾的行為。

  3、要善良。心存善良、善意的人,才會在乎他人的情緒,不會説出傷人的話,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

  願越來越多的人 擁有“社交自覺”

  其實“社交自覺症”説到底,是在與人交往中的分寸感和邊界感。有的人邊界感比較強,不會侵犯別人的邊界;有的人則絲毫沒有邊界感,動不動就要來你的邊界裏蹦個迪。除了公共場合的陌生人之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被一些熟人侵犯邊界。就比如盤問式關心,不問自取,不説就幫忙等等。如何在與人交往中把握好分寸,建立邊界感,是在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注意的。

  @皮格馬利翁:如果“社交自覺症”和社交恐懼症、社交牛逼症排在一條數軸上,社交恐懼症會在最左邊,社交牛逼症會在最右邊,“社交自覺症”就會在正中間。他們不像社恐那樣令人無話可講,也不像社牛那樣令人尷尬……總而言之,比起社恐和社牛,跟有“社交自覺症”的人相處會更讓人覺得舒服。

  @易家説説:如果更多的人都能擁有“社交自覺症”,不去擠佔他人的公共空間,那我們的世界,或許會減少很多不必的爭吵和煩躁。

  @青色小河:有時候也應該明確告訴別人你的邊界,不能全靠自己

  @樂樂:再好的關係,都應該“社交自覺”。比如我曾經有個閨蜜,在經濟上總是佔我便宜,吃飯從來讓我請,來我家東西隨便用。久而久之,我就疏遠了她。

  @傅康愛娛樂:為讚揚那些自覺遵守社交禮儀、為人處世分寸感十足的人,“社交自覺症”的光榮稱號,便在悄然間應運而生。

  31歲的佳佳是一名育兒博主,她覺得“社交自覺”不僅限於出家門以後。就算在家時,也要各種注意與自覺。

  比如樓上的小孩,總喜歡在家裏“咚咚咚”地拍皮球,或是在家裏跳繩,給樓下的佳佳及家人帶來了很大的困擾;再比如同樓層有位鄰居,鞋櫃、自行車、手推車全部扔在樓道裏,既擠佔空間,又影響美觀。

  佳佳説,包括與家人、室友等人的相處,也應該保持“社交自覺”,控制好自我的情緒,尊重對方生活習慣。同時,不要把最壞的脾氣留給最親的人。

  “社交自覺”如何養成

  重慶市社會心理學會常務理事譚剛強認為,其實“社交自覺”不單單是教養與素質的體現,還需要情商、社交智慧的支持,甚至需要靠一些後天的努力來養成——

  1、要自知。首先要“社交自覺”,肯定要對自己的語言、行為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會給他人造成困擾。

  2、要自律。懂得控制自己的行為,不會因為自己的一時舒服,而做出影響他人或大眾的行為。

  3、要善良。心存善良、善意的人,才會在乎他人的情緒,不會説出傷人的話,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

  願越來越多的人 擁有“社交自覺”

  其實“社交自覺症”説到底,是在與人交往中的分寸感和邊界感。有的人邊界感比較強,不會侵犯別人的邊界;有的人則絲毫沒有邊界感,動不動就要來你的邊界裏蹦個迪。除了公共場合的陌生人之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被一些熟人侵犯邊界。就比如盤問式關心,不問自取,不説就幫忙等等。如何在與人交往中把握好分寸,建立邊界感,是在生活中人人都需要注意的。

  @皮格馬利翁:如果“社交自覺症”和社交恐懼症、社交牛逼症排在一條數軸上,社交恐懼症會在最左邊,社交牛逼症會在最右邊,“社交自覺症”就會在正中間。他們不像社恐那樣令人無話可講,也不像社牛那樣令人尷尬……總而言之,比起社恐和社牛,跟有“社交自覺症”的人相處會更讓人覺得舒服。

  @易家説説:如果更多的人都能擁有“社交自覺症”,不去擠佔他人的公共空間,那我們的世界,或許會減少很多不必的爭吵和煩躁。

  @青色小河:有時候也應該明確告訴別人你的邊界,不能全靠自己

  @樂樂:再好的關係,都應該“社交自覺”。比如我曾經有個閨蜜,在經濟上總是佔我便宜,吃飯從來讓我請,來我家東西隨便用。久而久之,我就疏遠了她。

  @傅康愛娛樂:為讚揚那些自覺遵守社交禮儀、為人處世分寸感十足的人,“社交自覺症”的光榮稱號,便在悄然間應運而生。

  重慶晚報-上游新聞記者 王薇

編輯: 韓夢霖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8156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