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駕駛者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開車進出隧道的一瞬間,眼睛突然看不清東西了。這種情況其實都是因為隧道內外光線變化大帶來的。
如何讓隧道的亮度與外界環境更為“匹配”,減少亮度差?由重慶交通大學牽頭的“隧道等效照明安全節能關鍵技術”,榮獲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讓駕駛者進出隧道更安全
由於隧道內外亮度差,易産生“黑洞、白洞、適應滯後”等視覺震蕩現象。
何為“黑洞、白洞、適應滯後”?“白天開車進隧道往往‘眼前一黑’,出隧道往往‘眼前一白’,到了晚上就反過來。”重慶交通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梁波教授解釋,光線變化造成眼睛的不適應,就會出現上述的視覺震蕩現象。“而且光線對比越強烈,眼睛需要適應的時間就越長。”
而往往就在這短暫的幾秒鐘,交通事故就可能發生。
“駕駛其實是一個‘人車路合一’的過程,但目前的隧道照明標準,還未將人的感受考慮進來。”梁波認為,現行標準未充分考慮隧道行車時視覺環境的實際變化,且未充分反映駕駛者心理生理感知和行為反應,這便存在照明質量評價指標片面、照明參數配置不合理等工程難題。
為此,圍繞隧道運營安全節能,梁波帶領團隊從2008年起便開始從事相關研究,旨在讓駕駛者更安全地進出隧道。
研發隧道等效照明技術
“這十多年裏,國內多地的隧道,成為了我們的‘第二實驗室’。”梁波説,要了解隧道光線對駕駛者帶來的影響,就需要通過不斷駕車進出隧道,發現隧道複雜照明環境下對駕駛者視覺功效、眼動、心理生理響應規律,以及在駕駛行為上産生的等效作用機理。
為了更科學地進行試驗,團隊自主研製了一套室內公路隧道照明環境模擬試驗裝置,將現場實驗“搬”進實驗室,並建立了一套基於駕駛者視覺環境和心理生理等效的隧道照明質量綜合評價技術。
有了理論方案,如何避免駕駛者進出隧道出現視覺震蕩現象,團隊還開發了集側壁材料涂裝、燈具布設、照明控制於一體的隧道等效照明技術。
“目前,在合作單位電建集團華東院、重慶高速集團、雲南交投集團共同努力下,研究成果已在重慶中梁山隧道、雲南野鴨塘隧道、四川鐵礦隧道等20項高速公路隧道工程中大量應用,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十分顯著。”梁波&&。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王梓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