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第一碼頭”修舊如舊
2022-11-10 16:15:06 來源: 北京晚報
圖集

  家住德勝門的張老先生乘地鐵、轉公交,走了兩個多小時來到通運橋邊,就想看看這歷經滄桑的運河老橋。

  殘存南城墻西段是此次城墻遺址修繕的主要範圍,過去這裡因作為民房與單位的墻體而被保留下來。

  近日,位於通州區的張家灣城墻遺址及通運橋文物保護與修繕工程實現主體完工。本次修繕按照“修舊如舊”原則對橋石、石獅、城墻進行了加固,消除了破壞文物的各類隱患,保留了遺址的歷史風貌,延續了張家灣“大運河第一碼頭”的古樸之美、藝術之美、歷史之美。

  沿着張採路一路行至蕭太后河,再向東不遠,就來到通運橋及張家灣城墻遺址。站在橋前放眼觀看,視野中最為古樸壯觀的當數橋面深深淺淺的纍纍車痕,它們書寫着古時這裡商業的繁華與興旺。

  通運橋上的石獅將按殘損程度做不同處理。石雕局部殘缺不全,但總體面貌尚存,且與主體橋梁結構直接連接的,將不予干預維持現狀。

  多年前經北京市恢復性修建的南城門及東側城墻保存較為完好。

  為了保留這些歷史的印記,實現修舊如舊,本次通運橋橋面的文物修繕可謂大費苦心。“就拿橋南側這塊新補的老石來説,一側我們打磨了貫通的車轍印記,實現車痕的前後連貫。另一側也增加了部分車痕,邊角部分還特意敲掉一小塊,增加歲月斑駁的痕跡。”北京首華建設經營有限公司張家灣遺址及通運橋修繕項目負責人呂欣説,“從打磨到安裝就位,這一塊石頭就花了前後一週時間。”在通運橋面,像這樣打磨添配的老石共約70塊,每一塊都大小不一、形狀各異。除了橋面,通運橋兩側的石獅和石欄也極具特色,但是在漫長歲月的侵蝕下,兩側的石獅、浮雕寶瓶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殘損。幸運的是,針對其中一座僅剩半面的石獅子,修繕團隊已在修繕前對風化破損的另一半進行了妥善保存。本次修繕利用抱箍固定的辦法,在不破壞文物本體的基礎上,對這處石獅進行了復原。其餘石雕藝術品則主要進行清灰保養,做最小干預。

  張家灣古城建於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當時為保衛漕河這一經濟命脈,且能拱衛京師而築。

  通運橋橋面青石仍保留有明顯的車痕印記,成為過往歷史的直觀見證。

  通運橋的北側,是古時的張家灣城。古城建於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目前僅存南城墻西段、南城門及南城墻東段,其中南城墻西段相對保存較差。本次修繕將重點放在了南城墻西段,對其北側用新墻磚進行了加固,共使用量身定制的手工磚近兩萬塊;南側則保留了原有的歷史風貌,留下城墻遺址的殘缺之美。

  接下來,張家灣城墻遺址及通運橋周邊將開展景觀環境提升工程,例如沿河修建濱水步道、長椅,對路面進行平整硬化,補植鮮花綠植增設景觀,將這裡打造成為大運河北端的文旅新景點。未來,市民到此可以近距離接觸通運橋及張家灣古城墻,遙想當年萬舟駢集、舳艫蔽水的古鎮盛景。(記者 孫雲柯 文 白繼開 攝)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文敏
北京要聞
“禮讚新時代 再創新偉業”全國主流媒體新聞攝影展在京開幕
“禮讚新時代 再創新偉業”全國主流媒體新聞攝影展在京開幕
全民消防,需要每一個你
全民消防,需要每一個你
銀杏黃了
銀杏黃了
北京:周末的“愛心市集”
北京:周末的“愛心市集”

01007006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117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