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中國面對人權問題越來越開放和自信”——“2019·南南人權論壇”與會代表上海參訪記
2019-12-07 21:17:15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新華社上海12月7日電 題:“中國面對人權問題越來越開放和自信”——“2019·南南人權論壇”與會代表上海參訪記

  新華社記者吳宇、王婧媛

  7日正逢大雪節氣,上海黃浦江畔層林盡染、水天一色。來華參加“2019·南南人權論壇”的70多個亞非拉發展中國家以及聯合國的官員學者一早來到徐匯濱江,感受“上海的早晨”。

  得知黃浦江兩岸昔日碼頭廠房倉庫密布的45公里生産岸線,近年來華麗轉身為生態優美的生活岸線,看到三三兩兩的上海市民在濱江沿線跑步、騎車、遛狗,與會代表紛紛舉起手機拍照留念。

  “我覺得中國面對人權問題,正變得越來越開放和自信。眼前黃浦江的變遷,就是中國人民生存權和發展權極大改善的一個例證。”來自南太平洋島國薩摩亞的達維娜·斯加塔·拉施對新華社記者説。

  拉施女士現任薩摩亞監察長辦公室總務處長。2009年至2013年,她曾在四川成都的西南財經大學留學,攻讀國際經貿專業。

  “與10年前相比,中國又有了顯著進步,高鐵、移動支付等新生事物層出不窮且直接改善了百姓生活。最讓我們高興的是,中國不僅自己發展,也願意將自己的成功經驗與我們分享,幫助發展中國家共同進步。”拉施説。

  大巴沿黃浦江行駛,來到世博會博物館。這座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全面展示世博專題的博物館,因上海2010年世博會的舉辦而誕生,因中國與世界交往不斷擴大而成長。正式開放兩年多來,已成為服務國際社會的世博文化知識庫。

  從當年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上海世博會到如今的世博會博物館,一條中國政府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各國人權交流合作的政策脈絡清晰可見。來自法國的魏柳南感慨:“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表現更加積極活躍,帶給世界的正能量越來越多。”

  作為漢學家的魏柳南,本名是利昂內爾·阿蘭·韋龍。他在盧森堡開辦了一家咨詢公司,但更多的精力是在中國一家民間智庫察哈爾學會從事研究工作,並定期在歐洲媒體上發表有關中國問題的分析評論。今年60歲的魏柳南告訴新華社記者,自己雖是法國人,卻是在發展中國家出生和長大,“在內心深處,更覺得自己來自‘南方’,更願意在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間架起一座溝通理解的橋梁”。

  魏柳南認為,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人從普遍貧窮奔向全面小康,成就令人矚目。但如今的中國也面臨一場來自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遏制運動”,很多不實之詞加在了中國頭上。“在我看來,國際社會對中國人權領域的發展成就不能置之不理,出于意識形態的誤解、偏見和指責應該反省。”

  “未來,全球治理必須在大國霸權政策和人類命運共同體道路之間作出選擇,而後者正是中國提交給世界的智慧和方案。”魏柳南説。

  7日是“2019·南南人權論壇”會前參訪首日,與會代表登上總高632米的中國最高樓“上海中心”,體驗上海老城廂的改造典范“新天地”,並深入一個普通居民區五裏橋街道,考察上海自今年7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生活垃圾分類等工作進展情況。這座擁有2400萬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其龐雜有序、繁榮和諧的獨特面貌以及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精神氣質,給與會代表留下深刻印象。

  復旦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陸志安副教授即將隨參訪團赴北京,參加于10日至11日舉行的“2019·南南人權論壇”。他認為,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外交部舉辦的“南南人權論壇”,不僅是眾多發展中國家和國際機構的官員學者了解今日中國真實情況、掌握第一手的中國發展經驗的好機會,也是中國與發展中國家加強能力建設、推進人權交流合作的契機。

  “發展中國家對人權事業的追求都是一樣的,即更加關注民眾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渴望尊嚴和幸福。”陸志安説。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頔
“中國面對人權問題越來越開放和自信”——“2019·南南人權論壇”與會代表上海參訪記-新華網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768112532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