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如燈 照亮初心”系列網評之二十三:
徐 可
大山深處的貴州遵義播州區團結村如今是遠近聞名的生態旅游村。攀上環抱村莊的靈寶山舉目望去,一條蜿蜒穿行於絕壁上的“水渠”時隱時現,渠中泉水叮咚,清澈甘冽。沒有人敢相信,這條地跨3個村近10公里的“天渠”看似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其實是一名普通人帶着一群普通人造出的“人工渠”。
修出的渠人稱“救命渠”,帶頭的普通人就是“七一勳章”獲得者、“大山裏的老愚公”黃大發。
這條渠,引來的是生命之水。一直以來,地處大山深處的團結村山高岩陡、交通不便、土地貧瘠、缺水少電。有渠之前,雨水落地順着空洞和石頭縫流,根本留不下。村民想要喝水就要去很遠的地方挑,來回路程兩個多小時,辛苦挑回來的水,也因為沿路顛簸和烈日蒸發所剩無幾。缺水,成為當地村民的最大難題,也讓溫飽成為奢求。心繫這片土地和鄉親的黃大發,把“引水”大事攬到自己身上。他帶領鄉親們鋼釬鑿、風鑽敲,像“愚公”一般硬是在峭壁懸崖間苦幹了30多年,讓清涼甘甜的泉水流淌進村子裏,滋潤百姓家。
這條渠,映照的是無悔初心。30多年間,黃大發和他帶領的鄉親們,面臨過不懂技術的困境,遇到過比登天還難的難題,甚至經歷過生與死的考驗……然而,這些只能激發他們更加堅韌不拔、不斷挑戰、頑強奮鬥。開鑿時,他們正值壯年;渠通時,不少人已滿頭白髮。如今,“水過不去、拿命來鋪”的壯志豪情終究斬斷村莊的世代窮根,也讓“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田園美景躍然眼前。
開渠通水只是起點,帶領村民奔向幸福沒有終點。如黃大發所堅持,“共産黨員就是要幹一輩子,不幹半輩子。”如今,年逾八旬的他依然奮戰一線,帶領鄉親們向着更美好的振興之路大踏步前行。
延伸閱讀:
【糾錯】
【責任編輯:董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