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對機器人徵稅非可行之道
2017-03-16 07:37:43 來源: 人民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機器人真的在蠶食人類的就業崗位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布林約爾松和麥卡菲認為,如果説以前機器在奪走就業崗位的同時創造出更多就業崗位的話,那麼現在可能已經進入了人與機器賽跑的“棋盤下半場”:因機器人的採用而造成的一些崗位的消亡以及薪酬的下降,都説明機器人對就業的負面影響真實存在。

  如何應對機器人對就業的挑戰?比爾·蓋茨提出的解決辦法是對機器人徵稅。蓋茨認為,既然人類工作者獲得5萬美元薪資就會被徵收所得稅,機器人做同樣的事情也應該同樣被徵稅,這些稅款可以用于幫助那些因機器人而失業的人獲得新技能、進入新行業。但有批評者指出,機器人作為企業的生産投入,在當前的稅收體係下政府已經徵過稅了。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水準的提高,是生産力發展的結果。工業革命以來,各種機器的使用都從某種程度上“搶走”了人類的工作,如果對機器人徵稅的話,是不是要向所有提高生産力的産品和機器徵稅?這一做法無疑會對産業的創新造成負面影響。

  蓋茨的“徵稅建議”,本質上是在機器帶來的生産效率提高與人類福利特別是弱勢群體利益之間的權衡。如果政府更看重生産效率的提高,那麼不僅不應向機器人徵稅,還應支援機器人的技術創新和使用;如果政府更看重就業,可以通過“徵稅”的方式放慢機器人替代人工的速度。

  但如果將其放到一個開放、競爭的世界格局中,徵稅可能是行不通的。如果一個國家通過對機器人徵稅抑制了制造業生産效率的提高,其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就可能被削弱,導致出口減少,從而丟失更多的就業崗位。另一方面,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正在全球范圍內興起,世界各國都在為未來産業話語權進行激烈競爭,其中機器人、人工智慧是以智能制造為代表的新經濟的核心,如果因徵稅而導致智能化進程放緩,將得不償失。

  以中國為例,中國制造業正面臨人口紅利消退、人工成本快速上漲的壓力,建立在低成本投入要素基礎之上的價格優勢正在削弱。抓住當前新一輪工業革命興起的契機,依托制造業的數字化、智能化,發揮我國制造業規模大、産業體係完備的優勢,引領全球制造業的變革,對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至關重要。因此,當前中國制造業不僅不能對機器人徵稅,還應當支援機器人、人工智慧産業的創新,鼓勵企業採用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新技術。

  總體上看,無論是機器、機器人還是人工智慧技術都帶來了生産率的提高,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因此,平衡機器人與就業崗位之間矛盾的一種可行之道就是轉移支付。一方面,政府對處于前沿的自動化、智能化技術的創新和産業化給予支援;另一方面,從已經應用的自動化、智能化技術帶來的社會財富增加中,拿出一部分用于對失業職工的再就業培訓,使他們能夠分享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的成果。

+1
【糾錯】 責任編輯: 田穎
新聞評論
    貴陽高坡鄉:雲霧輕飄似仙境
    貴陽高坡鄉:雲霧輕飄似仙境
    絢麗多彩3000萬年:有孔蟲講述的“南海神話”
    絢麗多彩3000萬年:有孔蟲講述的“南海神話”
    恐龍展
    恐龍展
    一艘阿聯酋小型油船在索馬利海域遭劫持
    一艘阿聯酋小型油船在索馬利海域遭劫持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54721295105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