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高校領導談“挖人大戰”:負和博弈 哪有贏家?
2017-03-31 11:38:53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在東北一所普通本科院校,正處于科研上升期的青年教授張華(化名),最近正苦惱著要不要吃“回頭草”。

  三年前,張華被該校以90萬元年薪、280平方米住房及數千萬元科研經費的誘人條件,從同在東北的一所985名校“挖來”。到了新單位才發現,科研團隊、資源平臺都難以支撐自己的研究,幹不出什麼成果,他又萌生了返回原校的念頭。

  另一邊,“痛失”張華的那所985高校,也有了“反挖”的打算。該校一位管理人員向記者坦言,雖然學校願意再把張華“挖”回來,“可是,折騰了兩三年,科研時間耽誤了,大量資源搭進去了。這不就是浪費國家錢嗎?”

  張華的故事只是一個縮影。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走訪東、中、西部多地發現,無論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重點名校還是普通院校,幾乎都被卷入高校間激烈的“挖人大戰”。

  負和博弈:沒産生任何增量

  “他挖我一個長江學者,我肯定不甘心,也去挖他一個傑青,最後兩家誰也沒得沒失,但都扔進了不菲的年薪、安家費、科研經費。”東北某985高校的人事工作者向記者坦言,這樣的“挖人大戰”,最後結果是“從左兜裝進右兜,對國家的人才總量沒産生任何增量。”

  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梅兵告訴記者,每次學校推薦教師參評長江學者、國家傑青等,總是“有喜有憂”。喜的是學校的人才計劃見到了成效,憂的是閃亮的頭銜無異于釋放“信號”:“評出了長江學者,就等于給人插了一個小旗子——這是最優秀的人。我們有個拔尖人才,參加一個獎項答辯,回來不到一年就被挖走了。”

  “每個高校都是受害者,哪有贏家呢?”一位受訪的高校領導感嘆,“5年前,漲工資是為了挖人,現在漲工資,是因為不漲人就被挖跑了。”

  削峰填谷:誰來建設“雙一流”

  上海一所名牌高校,曾有一位30歲出頭的青年教授,已被納入學校的重點人才培養計劃。不久前,沿海省份一所普通院校開出數百萬元住房補貼的“天價”,成功將其引進。“我們這麼用心選苗,集合優勢資源育苗,結果在我們這兒開了花就被移栽,去了另一方土壤,還不知能不能結果。”該校副校長感嘆。

  一些受訪高校校長和人事部門負責人坦言,不少普通高校在“挖人大戰”中採取“土豪”策略,將拔尖人才以高薪厚祿吸引過去,卻無法提供與其科研能力相匹配的科研支撐團隊、軟硬體條件,導致拔尖人才“水土不服”。

  “建設‘雙一流’,就是要讓優質的人才在優質的學科匯集,集中力量攻堅高精尖領域。這需要整體環境支撐,需要有好的研究團隊、學科基礎等,不是砸錢就可以的。學術尖子都被‘土豪’砸暈了,誰來建設‘雙一流’?”東北某綜合性大學人才辦主任坦言,“挖人大戰”最大的危害是在學術科研領域造成削峰填谷效應,“高峰沒有了,低谷也難填平。”

  告別無序:避免“慷國家之慨”

  不少高校管理者、人才工作者呼吁破除“你挖我、我挖你”的惡性迴圈。

  北京師范大學校長董奇認為,“高校人才的流動很重要,但流動應該是有序的、科學的,要從完成國家重大目標、服務國家戰略的角度來考慮。”

  梅兵等人建議,可以在人才競爭中引入“轉會制”,引才單位需要向原單位支付資金,並向國家交納稅款。這樣一方面可以讓“被挖”單位有充分的資源繼續培養人才或者引進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引才淪為“慷國家之慨”的數字遊戲。

  董奇等人建議,國家、地方層面都應“視野向外”,“引才計劃主戰場應該在海外,是齊心協力聚天下英才,而不是自己人搶來搶去。”

  另有人才工作者建議,對高校調整考評指揮棒,指標設置方面可以適量減小某一類人才數量這樣的硬性指標。

  緩解“挖人大戰”,教育部已經採取措施,一些地區高校間也開始形成默契。梅兵告訴記者,在院校雲集的上海,各大高校間已經達成了“同城不挖”的協議。“我們不主動引才,但人才流動的大門敞開,如果有高層次人才基于自身發展、學科建設的需要,希望換一個平臺,我們也會和對方單位協商。”(記者袁汝婷、閆睿)

+1
【糾錯】 責任編輯: 陳俊松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倫敦奇異蝴蝶展
    倫敦奇異蝴蝶展
    最美桃紅柳綠時
    最美桃紅柳綠時
    美公司首次用“二手”火箭發射衛星
    美公司首次用“二手”火箭發射衛星
    探訪特朗普的海湖莊園
    探訪特朗普的海湖莊園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3112073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