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南海海底再次發現“大洋紅層”
2017-03-01 18:56:36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3月1日,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劉志飛在“決心”號上觀察研究“大洋紅層”樣品。由我國科學家主導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進入關鍵時期,科學家在南海北部的海底意外發現了“大洋紅層”。這是大洋鑽探在南海海底第二次發現“大洋紅層”。 “大洋紅層”是一種遠離陸地、在深水中慢速堆積、在富氧條件下形成的遠洋沉積物,其主要成分是微米級的黏土礦物,也可能含有微體化石碎片等。新華社記者張建松攝

  新華社“決心”號3月1日電 題:南海海底再次發現“大洋紅層”

  新華社記者張建松

  由我國科學家主導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鑽探進入關鍵時期,科學家在南海北部的海底意外發現了“大洋紅層”。這是大洋鑽探在南海海底第二次發現“大洋紅層”。

  連日來,“決心”號大洋鑽探船長達四千多米的鑽桿,穿過南海海底U1499B孔651米長的保護套管裝置,日夜不停地向下深鑽。目標是鑽取南海的基底岩石,以揭開爭論多年的“科學之謎”。每天,當“決心”號上響起“Core on Deck”(岩芯上甲板了)的通知時,科學家們都紛紛聚集在新岩芯前,期盼早日看到南海的基底岩石到底是什麼。

  但大家驚奇地發現,理論上推測的南海基底岩石深度870米早已經鑽過了,還是沒有看到基底岩石的出現。從海底鑽取出來的一管管岩芯樣品,是一種看上去呈紅棕色、細膩如巧克力的泥岩。

  這種泥岩與此前一直出現的深綠色泥岩、深灰色砂岩有明顯區別。大約在海底下七、八百米左右開始出現,有時斷斷續續,越往深鑽,就越連續。截至記者發稿時,“決心”號已鑽到海底下900多米,鑽取的岩芯樣品依然是這種泥岩。顏色從暗紅色逐漸變成了深紅色,純度明顯提高,並時而夾有綠色條帶。

  據“決心”號上的海洋沉積學家、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劉志飛教授介紹,這種紅棕色泥岩就是典型的“大洋紅層”。2014年,在我國科學家主導的第二次南海大洋鑽探IODP349航次中,曾在南海中部海盆第一次發現了“大洋紅層”,當時位于大洋地殼玄武岩之上。此次在南海大陸斜坡的底部再次發現了“大洋紅層”,到目前已有一百多米沉積,具有重要科學研究意義。

  “大洋紅層”是一種遠離陸地、在深水中慢速堆積、在富氧條件下形成的遠洋沉積物,其主要成分是微米級的黏土礦物,也可能含有微體化石碎片等。由于細小的沉積物在海底停留時間很長,顆粒外表容易形成一層鐵錳氧化物,加之沉積環境缺少有機質,這些偏紅色的氧化物被埋藏後就將顏色保存下來,形成獨具特色的遠洋紅棕色泥岩,因此被稱為“大洋紅層”。在現今的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海底均有廣泛分布。

  為了判斷新發現的南海海底“大洋紅層”沉積年齡,來自北京大學的黃寶琦、日本島根大學的古澤明輝和中科院南海所的向榮,輪流值班尋找其中的有孔蟲化石。他們將堅硬結實的“大洋紅層”樣品敲成小塊,用雙氧水加熱,攪拌兩小時,熬成好似“巧克力醬”的泥漿後,再用水“衝樣”篩選,發現其中有許多有孔蟲化石。

  據分析,剛開始出現的“大洋紅層”裏有孔蟲,大約生活在900萬年前。截至記者發稿時,已經發現了最古老的有孔蟲化石,大約生活在1900萬年前。也就是説,這裏的“大洋紅層”至少已經沉積了一千多萬年。

  劉志飛表示,“大洋紅層”代表了遠洋和極其安靜的深海環境,在南海的海底沉積發現“大洋紅層”,説明當時的南海是面向西太平洋開放的邊緣海。而現今的南海是半遠洋沉積環境,南海東部的菲律賓島弧帶向北移動,致使南海成為半封閉海盆,深海環境發生了巨大轉變,現今的南海海底再也沒有“大洋紅層”了。

  截至記者發稿時,“決心”號在U1499B孔的鑽探仍在緊張進行,最新鑽取的一管岩芯樣品仍是“大洋紅層”。何時能鑽穿“大洋紅層”?何時能鑽到南海的基底岩石?最老能鑽到哪個地質年齡?船上科學家還開展了“競猜”活動。

  深海,是地球表面人類最晚認識的地方,蘊藏著無窮的秘密和未知。大洋鑽探,正在給科學家們帶來無限的想像空間。

  這就是科學探索的魅力!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新華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無限鏡屋”
    “無限鏡屋”
    洞庭萬鳥待北飛
    洞庭萬鳥待北飛
    路燈下的勞動者
    路燈下的勞動者
    哈瓦那雪茄節
    哈瓦那雪茄節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881120552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