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十八大·基層聲音)“科學發展才能給子孫後代耕種希望的田野”
新華網北京11月10日電 “別看我們是農民,最能在中央政策裏咂摸出味兒來。”在有“天下糧倉”之稱的黑龍江,種了30年地的樺川縣農民李百合,8日上午看完十八大開幕式直播後就去忙活秋季整地和選種了。他對記者説:“十八大報告把科學發展觀作為黨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這回我們心裏對農業政策的穩定更有譜了,咱就踏實幹活唄!”
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記者在基層採訪中隨處都可聽到幹部群眾對此發自內心的擁護、讚賞和期待之聲。
著名經濟學家、武漢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伍新木聽了胡錦濤報告後深感振奮。他説:“目前我國已進入改革深水區,要凝聚力量,攻堅克難,就必須按照報告中所説的,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在全國各族人民正在奮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期,十八大報告將科學發展觀列入黨的指導思想,無疑把握住了時代發展要求,也順應了人民共同願望。”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對此,樺川縣委書記付慧華有自己的體會:“中央多年持續的少取、多予、放活農村政策是科學發展觀的集中體現,包括全國糧食‘九連增’等‘三農’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都是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取得的豐碩成果,也為子孫後代耕種下了希望的田野。”
在中國石油城大慶,20多萬名幹部員工通過電視、收音機、網絡等收聽收看大會盛況。“我們大慶職工,對科學發展觀有着深刻的體會。”在鐵人王進喜帶過的1205鑽井隊,大夥剛剛完成了獻禮井的任務就坐到電視機前。副隊長王迎春説,我們現在就按照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做好“加減法”:在精細開採、深入挖潛、科技開發和投用方面加勁;在資源耗費、成本投入等方面做減法,實現資源的科學合理利用。
大慶作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和我國許多傳統行業和領域一樣,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經歷着轉型和巨變。石化工業、高新技術、高端服務業、現代農業等非油接續産業越來越讓這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有了充足動力。
傳統工業在轉型,古老的鄉鎮也在改變。浙江安吉縣是最早提出“美麗鄉村”建設的地區。“當我聽到胡錦濤同志在報告中提到‘美麗中國’時,禁不住拍起手來。”安吉縣高禹鎮高禹村黨支部書記李更正説,“我們安吉的實踐證明,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走生態保護之路,建設‘美麗鄉村’,既能讓百姓得實惠,提高群眾生活質量,也改變着農民和農村的精氣神。”現在的安吉,農民和城裏人一樣住上了別墅,污水都統一進管網,生活垃圾統一處理。“我們村裏還建了電影院、圖書館、安吉縣移民史館等,農民開始過上品質生活。”
十八大報告中説,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是科學發展觀最鮮明的精神實質。如何更好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成為各地黨員群眾熱議的話題。
位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庫區的孫家灣村是個移民大村,全村共有2300多名村民外遷安置,另有1200名村民在村內安置。
8日上午,湖北省丹江口市六里坪鎮孫家灣村支書李國剛和村裏的32位黨員、村組幹部一起坐在電視機前收看十八大開幕式直播。41歲的李國剛説,他們正張羅着為移民戶修建蔬菜大棚,幫助大家盡快種上蔬菜,利用冬春季,爭取個好收成。“就孫家灣村具體而言,做到讓移民們‘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就是我們基層黨員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最好舉動。”李國剛説。
在浙江嘉興,充溢着一種“為紅船添彩、為黨旗增輝”的使命感和奮進感。胡錦濤的報告讓桐鄉市濮院很多商戶感到精神振奮。34年前,渴望富裕的濮院人,率先衝破體制障礙,用3&手搖織機搖出了一個集數千企業、匯上萬商戶、養育十萬産業人群的“中國羊毛衫名鎮”,催生了嘉興最富有的村落群。濮院鎮黨委書記沈根潮説,十八大報告明確告訴我們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朝着什麼樣的目標繼續前進,對於我們基層幹部群眾來説,更加明確了方向,鼓足了幹勁。(記者鄒大鵬、李勁峰、喻珮、裘立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