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實體書店能從“誠品現象”中學什麼
2017-07-21 08:53:42 來源: 廣州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據新華社報道,7月18日誠品書店的創始人吳清友因心臟病發作在&&辭世,享年68歲。他創立的誠品書店已成為&&的文化地標,還一度引起文化界探討“誠品現象”。“誠品之父”去世的消息,一時間引來文化界人士、愛書人士在社交媒體上悼念刷屏。

  開書店開成一種“現象”,無疑是對誠品書店的至高褒獎。誠品書店已不只是一家書店,它是文藝青年心中的打卡聖地,甚至為了一個不是旅游景點的旅游景點——很多游客來到&&,不去看看“傳説中的”誠品書店,這趟旅程仿佛就有點不完整。誠品對實體書店行業的意義在於,它給書店這個概念帶來了新的內涵——書店不僅是賣書的,更是一個綜合性的文化場所,讓公眾借助閱讀和書店這一載體,愜意地享受高品質的文化生活。

  很長一段時間,實體書店經營舉步維艱,很多知名書店接連關張。正是誠品書店的經營模式,給實體書店行業帶來了新的思路。眼下各大城市裏的實體書店,不僅賣書,還有各式飲品、甜品;各方文藝大咖來開講座、做分享,讓原本印象中冷清的書店也會一下子擠得水泄不通;裝修格調精緻,還有的引進服飾、禮品、綠植等文藝元素,凡此種種或多或少都是從誠品書店中得到了 啟發。當然,多元化經營只是誠品書店經營之道的“形”,真正的“神”在於始終堅信閱讀的價值,始終致力於為讀者創造最好的閱讀氛圍。

  時代在變,閱讀和書店也必須應時而變。但社會節奏越來越快,人們回過頭來發現,閱讀其實是一種無可取代的“剛需”,閱讀帶來的快樂並未走遠。在書裏,我們可以體會不同的生活,把自己置於不同的場景,可以談一場浪漫的戀愛、可以來一次扣人心弦的探案、可以跟着科幻作家上天入地,也可以跟中外大師來一場哲學辯論。從匆忙的現實中短暫抽離,讓思緒開一會兒小差,書讓人的精神得以喘口氣。無怪乎,閱讀正重新成為一種潮流。在廣州,全市圖書館一年接待超過1600萬人次;城中各家書店裏,隨處可見人們捧一本書或坐或站,津津有味地讀起來。

  書店對城市而言,也絕不僅是一種業態。吳清友先生説,“沒有商業誠品不能活,沒有文化誠品不想活。”開書店,並非僅僅是賺錢的營生,而是一座城市的人文地標。誠品也曾一虧就虧了15年,但有了這些書店,城市也就多了一份溫暖的文藝氣息。廣州一家24小時書店,為背包客提供免費住宿;合肥一家“暖心書店”,通宵營業時也會接納拾荒、流浪者過夜。毫無疑問,24小時營業會大大提高經營成本,但這也是書店人文精神的自然延伸。此外,還有很多獨立書店,成為流行文化中一種特立獨行的存在。比如廣州的博爾赫斯和學而優書店,前者以翻譯文學作品為特色,不賣暢銷書。後者以社科人文學術為主,為高校師生和學者提供了一個學術交流&&。多年不變的堅持,透露出經營者的志趣品位,也彰顯了一座城市的底蘊。

  在速食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誠品書店為什麼大受歡迎?它通過自身的經營實踐證明,讀書仍然會給人們帶來單純的快樂,小小一家書店也可以點亮城市文化生活。走進書店,打開一本書,庸常的生活因此而不同,繁忙的城市也多了一份詩意。(張 漲)

+1
【糾錯】 責任編輯: 馬若虎
相關新聞
  • 夜生活不發達的城市 24小時書店很難生存
    並不是每家書店都適合24小時模式,最根本的,還是要看老闆的實力與經營模式,甚至是整座城市的發展布局。
    2017-06-10 09:44:27
  • 溫暖的書店是“城市之光”
    書店工作人員説,在這裡過夜的很多是拾荒者和無家可歸的流浪者,也有離家出走的人和自習的學生,書店從來不驅趕任何人。這不是實體書店的高光時代,但一家能夠促進城市精神生活向上生長的書店,為城市點亮人文“燈火”的書店,無疑將獲得更持久的生命力。
    2016-12-23 08:44:26
  • 實體書店不可替代
    實體書店存在的理由,不僅在於提供書籍與知識,還在於其與城市文化的關係越來越緊密,逐漸融入了都市生活的新場景。日前, 11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 ,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鄉鎮網點為延伸、貫通城鄉的實體書店建設體系。
    2016-07-12 16:43:09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暑假遇高溫 滬兒科醫院就診量走高
    暑假遇高溫 滬兒科醫院就診量走高
    花樣游泳——集體自由自選預賽:中國隊晉級決賽
    花樣游泳——集體自由自選預賽:中國隊晉級決賽
    西藏8名先天性疾病患兒在北京接受治療
    西藏8名先天性疾病患兒在北京接受治療
    “天窗”
    “天窗”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485112135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