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三體》的魅力,來源于中華文明
2017-04-10 08:31:46 來源: 錢江晚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一部科幻小説能走出讀者的小圈子,成為輿論關注的公共話題,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劉慈欣《三體》係列小説卻輕松做到了這點。多家媒體援引了雨果獎官方網站公布的消息,在其2017年最佳小説提名名單,劉慈欣的《三體Ⅲ:死神永生》位列6部候選小説之一。

  2015年,劉慈欣所創作的科幻小説《三體》獲得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説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2016年,郝景芳憑借《北京折疊》摘得中短篇小説獎。如果劉慈欣在2017年再度折桂,將是中國作家連續三年獲得這一獎項。

  知名科幻作家韓松曾言:“理解中國科幻,成了中國現代化的一把鑰匙。”只有在現代性投射的角度上理解《三體》,才能超出一般文本內部的視野去思考它的價值,也更能理解它和時代與文學周邊的奇特關聯。

  《三體》孕誕于一個全球化與民族主義相互搏擊的時代,西方與中國在文化、政治、經濟上的紛爭與融合空前激烈。劉慈欣並沒有繞開當下社會對作家的“時代之邀”,“正面強攻”的敘事姿態令大量的象徵與寓言筆法充溢于《三體》中。比如,在《三體》的敘事中,“自我”與“他者”的矛盾與帶有對抗性的二元結構貫穿了全書。他筆下呈現出了中國的民族性與現代性衝突的語境,這種衝突的張力時常表現為時間與空間的衝突。在《三體》的敘事中,每當敘事主體面對更加強大的敵人的威脅時,首當其衝的便是對時間的焦慮感。這種走向發達科技與文明世界的急迫感並非敘事主體自然生發的,而是被“他者”硬生生植入的,但卻在本體內生成了對未來的想像。

  值得慶幸的是,劉慈欣始終給敘事主體以“中華形象”,無論是早期的葉文潔、羅輯,還是後期的關一帆、程心,這些主要人物都是中國人,其“中華形象”不只在于他們的中文名字,更重要的在于其性格特質皆帶有中華文化的影子。

  在這頗為有趣的構思中,我們似乎可以嗅到劉慈欣創作時的一種情結:對中國歷史與民族主體性的強烈認同感。在這樣一種對本土立場的強調上,我們才看到了與西方國家科幻小説不同的風貌。也正因此,《三體》係列小説吸引著來自國內外讀者的目光,也徵服了歐美科幻圈的評委,讓它能成為當代中國科幻文學的經典作品。

  《三體》打破了嚴肅文學與通俗文學界限,《三體》中呈現的“中華形象”和宏大視野,讓它走出了純文學的局限空間,其中蘊藏的哲理和思想被不少學者、媒體人乃至創業者、企業家熱捧。(黃帥)

+1
【糾錯】 責任編輯: 年巍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瑞士莫爾日鬱金香節
    瑞士莫爾日鬱金香節
    航拍江西九江水中花海 春意盎然惹人醉
    航拍江西九江水中花海 春意盎然惹人醉
    探訪南昌春日校園 繁花如瀑醉春風
    探訪南昌春日校園 繁花如瀑醉春風
    賽馬節上的“女士日”
    賽馬節上的“女士日”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1111120777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