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首頁 時政 國際 財經 高層 理論 論壇 思客 信息化 炫空間 軍事 港澳 台灣 圖片 視頻 娛樂 時尚 體育 汽車 科技 食品
韓國頻道
首 頁 內政經濟文化軍事地方外交社會科技評論韓語娛樂旅游時尚留學圖片TV商務

人機圍棋大戰引發中國人思考重拾傳統文化

2016年03月09日 20:15:21 來源: 新華社

(體壇聚焦)(2)圍棋——人機大戰:韓國棋手李世石首場告負

    3月9日,直播間的屏幕顯示,李世石在對弈中明顯落後。當日,在韓國首爾舉行的圍棋人機大戰首場比賽中,人工智能“阿爾法圍棋”戰勝韓國九段棋手李世石。 新華社記者姚琪琳攝

  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許曉青 周文其 金銳)11歲的上海女孩吳可沁學過半年圍棋,但那還是在她4歲的時候。9日在首爾舉行的韓國九段棋手李世石與機器人AlphaGo(“阿爾法圍棋”)之間的“世紀之戰”第一局,吳可沁是從媽媽的手機裏看到的。

  “我還記得基本的口訣和步法,但是看懂每一手,有點難。”吳可沁説。

  圍棋起源於中國,迄今已有數千年歷史,傳説為“堯帝”所發明,在春秋戰國時已有記載。後來,“琴棋書畫”被稱為中國古代的“四藝”,其中的“棋”,就指圍棋。到了現代,圍棋依然是重要的中國文化符號之一,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複雜的棋藝”。

  儘管無法知道目前在中國有多少青少年還在學習圍棋,但這場曠世的人機圍棋大戰在韓國舉辦,且發明製造人工智能棋手的也並非中國人,這引發了一些輿論對重拾傳統文化的再思考。

  吳可沁的媽媽説,讓小女孩學圍棋,主要是聯想到“琴棋書畫”這四個字,曾經被定義為中國古代女性氣質修養熏陶的重要部分。“一方面,我們考慮到這是傳統文化、傳統技藝的一個門類,另一方面我們覺得下圍棋是一種訓練理性思維、抽象思維和邏輯的好方法。”

  進入21世紀,奧林匹克數學、珠心算等多種數理訓練在中國十分流行,但依託圍棋的思維訓練相對還不夠流行。相反,在韓國,圍棋文化也根植於年輕人的日常生活。

  2014年一部以韓國圍棋術語“未生”命名的青年職場電視劇在中國網絡上流行,故事講述一名未能晉級韓國圍棋院的“草根”青年遭遇各種職場不順利,用“下圍棋”來比喻現實人生,這一點讓不少中國青少年觀眾很驚訝,“原來中國人發明的圍棋,還有這樣的意涵”。

  “怕輸”被一部分中國家長歸納為孩子主動放棄圍棋學習的理由之一,其餘的原因還包括課業負擔過重、沒有考學的加分優勢等。

  吳可沁只學了半年就放棄了圍棋,很大的原因也是因為“怕輸”,而這種心理狀態對人工智能機器人而言似乎不是問題。

  吳可沁的媽媽解釋:“這可能是獨生子女一代的無奈吧,圍棋其實也是修養身心,能教會孩子為人處世之道,她無法堅持下去,很遺憾。”

  另外,在中國,把職業圍棋作為長期謀生的手段,也並不蔚然成風。“一個圍棋冠軍的地位,估計還不如一個拿了奧運金牌的競技體育選手吧。”一位網友在百度圍棋吧留言。

  9日這一天,在擁有9萬多關注者的中國百度圍棋吧,直播了人機大戰的盛況。網友還對圍棋文化的未來展開討論。有人認為,儘管李世石在五局制的比賽中輸了第一局,但未來還有很多勝出的可能性,最終“人定勝‘機’”的原因之一,很可能是圍棋背後高深莫測的哲理和美學。

  一名網友留言:“電腦沒有感情,而圍棋是感性的、是藝術的,而這些大概是機器人永遠無法理解的……”

  “但也説不定AlphaGo已經體驗到了中國圍棋獨特的美。”作為機器人AlphaGo曾經的“手下敗將”,二段棋手樊麾説。

  “我們的孩子,從最初水平學,都要從布局講起。”中國知名棋手江鑄久曾這樣解讀圍棋文化,其中蘊含着很多精神,比如尊重自己、尊重對手,從而達到棋藝與人生的最高境界。圍棋大師聶衛平則稱圍棋是“超高智商的開放式競技”。

  在中國的科幻作家筆下,也曾描寫過中國圍棋在未來世界崛起,甚至“拯救世界”的可能性。

  吳可沁的媽媽告訴記者,現在“人機大戰”這麼熱,或許正在學“奧數”的女兒又會重拾圍棋技藝。畢竟這是“很中國,很傳統”的。

 

推薦閱讀:

隨筆:人類智慧守護者再度面臨“破壁”

人機大戰,為何總以棋測“智”

人機大戰背後的故事——專訪“阿爾法圍棋”創始人戴密斯·哈薩比斯

【糾錯】 [責任編輯: 田明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20071370000000000000011103461351723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