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首頁 時政 國際 財經 高層 理論 論壇 思客 信息化 炫空間 軍事 港澳 台灣 圖片 視頻 娛樂 時尚 體育 汽車 科技 食品
韓國頻道
首 頁 內政經濟文化軍事地方外交社會科技評論韓語娛樂旅游時尚留學圖片TV商務

人工智能程序VS李世石:你賭誰贏?

2016年03月07日 23:19:16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7日電 3月9日,曾經擊敗過歐洲圍棋冠軍的人工智能程序“阿爾法圍棋”,將開始挑戰韓國圍棋冠軍李世石。

  一方是擁有1200個中央處理器的電腦,一方是過去10年中擁有最多冠軍頭銜的頂尖棋手,誰能在圍棋——“人類智慧最後高地”上笑到最後?

  人機大戰,充滿懸念。

  對弈結果吊人胃口,其實更值得關注的,是背後反映出的人工智能新進步。人工智能正在走向“指數式發展的下半場”,引領新一輪産業創新與變革的到來。

  1997年,IBM公司的深藍戰勝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

  【寒冬後重生】

  從第一台計算機ENIAC在1946年誕生,人類就夢想,計算機會有一天擁有智能甚至超越人類智能。但是隨後半個世紀中,幾次技術創新嘗試的失敗使人工智能研究陷入停滯,項目關閉、經費撤銷,整個行業在20世紀後半葉進入寒冬期,直到1997年開始復蘇。

  這一年,IBM公司的“深藍”憑藉強大的計算能力戰勝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2011年,人工智能系統沃森以自然語言處理、信息搜索、推理等多個領域的突破在智力問答節目《危險邊緣》中戰勝人類;2015年,作為計算機深度學習代表的“阿爾法圍棋”輕鬆戰勝歐洲圍棋冠軍樊麾。

  給公眾留下深刻印象的這三次人機大戰背後,是人工智能發展的一個個里程碑。

  2011年,沃森在《危險邊緣》中擊敗人類冠軍。

  世界最大非盈利人工智能研究機構——德國人工智能研究中心負責人登格爾説,遭遇幾次寒冬後,人工智能在過去20年中慢慢復蘇,最近幾年更迎來重生後的鼎盛時期,正成為計算機科學研究的最前沿。

  IBM中國研究院院長沈曉衛對新華社記者説,大數據時代的來臨,讓人工智能發展彌補了曾經缺失的關鍵一環,IT業從編程時代進入認知時代,計算機系統開始通過數據挖掘、圖像識別以及自然語言處理等進行學習。

  人工智能現在有多“火”?硅谷人都説,社交網站“臉書”員工工作的重要程度體現在辦公桌與首席執行官扎克伯格座位的距離,而人工智能團隊就坐在他的邊上。更有創業者笑談,只要在創業計劃書中寫上“人工智能”幾個字,就能獲得和風險投資者面談的機會。在全球最大職業社交網站“領英”,與人工智能有關的工作機會不斷增加。

  【指數式發展】

  人工智能“熱”起來,與互聯網普及密切相關。無處不在的互聯網讓越來越多的人工智能應用滲透人們生活:問蘋果公司的語音程序Siri三遍“誰是世界上最美的人”,它能乖巧回答“是你”;社交網站會用圖像識別應用刪除暴力色情圖片視頻;郵件智能回復系統可以針對郵件內容進行自動回復;婚戀網站會幫你智能匹配交友對象。

  這些産品和應用出現並非偶然,核心是人工智能質的突破,涉及自然語言處理、圖像識別、推薦系統等多個方面,背景則是創新企業及科技巨頭的不斷投入研發。

  截至2015年,全球有關人工智能的創業企業達855家、13個門類。

  各大科技巨頭動作頻頻:2013年,計算機深度學習“三駕馬車”中的兩位分別加盟谷歌和臉書;2014年,谷歌以4億美元收購開發“阿爾法圍棋”的深度思維公司、百度則招攬著名深度學習專家吳恩達;2015年,豐田招攬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項目局機器人專家,宣布將在未來5年投資10億美元開展人工智能研究……

  2015年,專注於初創企業的市場調查公司“風險掃描”追蹤分析了全球855家人工智能初創企業,發現這些企業橫跨13個門類,總估值超過87億美元,其中計算機深度學習和視覺圖像識別兩個方向最受投資者青睞。

  沈曉衛説,人工智能商業化潛力巨大,計算機認知的發展將超越IT業本身,形成跨行業、跨領域的創新機遇,催生新的生態系統和商業模式。美國康奈爾大學人工智能專家塞爾曼説,在人工智能的經濟影響中,交通將佔10%,無人駕駛汽車就是因人工智能而成為現實的一個創新産品實例。

  回顧IT業發展史不難發現,人機交互方式的每次變革都給産業發展帶來巨大機會,比如從DOS系統到視窗的進化,從觸屏操作、語音交互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流行。人工智能初創公司“天空思維”首席執行官尼克爾森説,在硅谷,人們認為最好的人機交互界面就是沒有界面。善於預測的人工智能通過傳感器感知人們的狀態、動作和活動,有望在去除界面的同時給予人們所想要的。

  波士頓動力公司的機器人。

  【“超前”的憂思】

  在有關人工智能的新聞報道和文學影視作品中,最老生常談的話題之一是“人工智能威脅論”。近年來,霍金、蓋茨和馬斯克等知名人物經常發出警告,論調悲觀。

  不過,真正從事人工智能研究的科學家很少認同霍金等人的觀點。他們認為,現階段技術的發展還基本處在“弱人工智能”階段,智能機器只能完成某一種特定的工作。在影視劇中深思熟慮、能通過自主學習解決各種問題甚至能“摧毀人類”的人工智能,也就是強人工智能,現階段遠遠達不到。

  中國著名科幻小説作家劉慈欣對新華社記者説:“在科幻小説中,人工智能一般是以與人類對立的狀態出現的,這倒不是説科幻小説家都悲觀,而是為了構造足夠的矛盾衝突,我想我也不例外。”

  波士頓動力公司可以直立行走、跌倒起身、彎腰搬貨的機器人Atlas。

  近期智能機器對人類最現實的威脅,很可能是“搶飯碗”。美林銀行去年11月發布《關於機器人革命可能帶來的影響》報告預測,大量工作將被機器人取代甚至消失,其中英國將有35%的工作被機器人取代,而美國則可能高達47%,甚至包括白領工作。

  美國波士頓動力公司推出的“阿特拉斯”機器人翻身起立、平靜推門離去的視頻讓不少人驚嘆。這些智能機器人不知疲倦、無需休假、不會生病,一旦成本大幅下降,又會讓多少人失業?“阿爾法圍棋”圖像識別能力可以用於分析醫學檢驗圖片,診斷準確率極高,放射科醫生怎麼辦?

  在人工智能時代,個人如何改變傳統知識結構和技能、決策者如何進行宏觀政策調控等,將是不容回避的問題。

  2015年大熱的人工智能電影《機械姬》。

  人工智能的可控性是更為長遠的挑戰。塞爾曼説,科學界對人工智能安全的研究很活躍,研究人員力圖將各種安全約束措施整合到人工自動化系統中。德國烏爾姆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教授拉德馬赫爾則認為,世界各國需要仔細思考應當在什麼時間、什麼節點為人工智能研究劃定界線。

  2015年博鰲亞洲論壇“巔峰對話”中,原先持“人工智能威脅論”的蓋茨和馬斯克語調已變得十分緩和,他們&&,在注重安全性的前提下,支持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

  在今年1月26日的BBC“裏斯講座”中,霍金也改變了觀點:“我們不會停止進步,我們必須要認識到危險,再予以控制。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我相信我們能做到。”(記者李宓、馬丹、林小春、張家偉、郭洋、孫亮全,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

 

推薦閱讀:

圍棋人機大戰 韓國各界怎麼看

美媒稱中國手機追趕三星蘋果:性能相當價更低

韓國三年將投入11億元 推進首個月球勘測項目

【糾錯】 [責任編輯: 田明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01002007137000000000000001110346135164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