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騾馬隊活躍江蘇連雲港

重慶騾馬隊在羽山上運輸

賀洪才正在往騾背上裝水泥

騾馬隊臨時搭建的牲口棚

騾馬隊在裝卸建築材料

  賀洪才抱起一包水泥,“嘭”一下放到騾子背上,騾子站得很穩,一百斤水泥壓背上紋絲不動。緊接著第二包水泥放在騾子左側的貨架上,放下的瞬間,賀洪才迅速把騾子背上的水泥推到另一側的貨架上,這樣騾子左右兩側各有一包水泥,保持了平衡。接下來他把第三包水泥放到了騾子背上。把三包水泥固定後,賀洪才就趕著騾子出發了,目標是羽山山頂,海拔269.5米,江蘇連雲港東海縣海拔最高的山。這裏最近正在做生態修復的工程項目,因為來了一支重慶的騾馬隊,很多人跑來圍觀。在當今這個機械化已經高度發達的時代,為什麼會有騾馬運輸這樣極其原始的方式存在?

  東海羽山來了支重慶騾馬軍

  日前,投資9.2億的羽山生態修復項目已經進行到關鍵階段,羽山山勢陡峭,怪石嶙峋,山頂不通公路,施工中還得保護好各種原始生態,建築材料怎麼往上運?建設方東海文旅集團黨委辦工作人員王成坤告訴記者,他們一開始是在山頂上架起龍門架運輸材料,但運輸慢、危險係數高。考慮到傳統的機械以及人力已無法滿足現場的施工要求,為了保證工程進度,經過與施工方商議,他們從千裏之外的重慶請來了一支騾馬隊,8個人、11匹騾子,騾馬隊一進場,效率立馬提升起來。

  “我們是3月10日從重慶過來的,用一輛9.6米的貨車,把11匹騾子一次運過來。”騾馬隊隊長賀洪才告訴記者,這次跨越1300多公里遠道而來,“這也是我們騾馬隊跑得最遠的一次。”賀洪才將11匹騾子分成兩組,其中一組8匹體形較小的騾子負責運輸沙子、水泥等,另外3匹體重均超過1000斤的健碩騾子負責運輸更重一些的石材、鋼材。所有的建築材料先被機械運送到半山腰,然後再由這些騾子運送到更陡峭的山頂上,全程400多米。

  從運輸材料點到山頂,有一條專門開辟供騾馬隊行走的山路,“這條路是我們到這邊以後,5個人花了4天時間弄出來的。”這條不足1米寬的陡峭山路,從各種怪石中穿過,蜿蜒直通山頂。雖然一次馱著300斤左右的沙子,但騾子在這條看似危險的道路上卻走得十分熟練,8匹騾子只需兩名工人跟隨,一頭跟著一頭,賣力往山上走去,一路毫無懈怠。“馱沙子的輕一點,一天要來回20趟,3匹馱石頭的騾子,一次馱的重量都在600斤以上,走得就慢一點,一天能上下十多個來回,一天下來,它們一共能運上去30噸左右材料。”賀洪才介紹。

  騾馬隊從早上6點就開始幹活,5個人負責裝卸材料,3個人負責一路趕騾子,一直幹到傍晚6點,中午吃飯的時候,人和騾子可以休息2個小時。吃飯是在山腳下,有一個臨時搭建的棚子,這裏就是騾子們休息的地方,棚子旁邊堆著用麻袋裝著的騾子口糧,“這些飼料都是我們從重慶帶過來的,就是為了保證它們的營養。”

  “東海文旅集團的項目之前從沒有用過騾馬這種運輸方式,在整個東海縣也是第一次。重慶騾馬隊不僅吃苦耐勞,而且效率非常高,對我們工程進度幫助很大。”王成坤説。

  趕騾馬其實是個不錯的職業

  今年36歲的騾馬隊長賀洪才其實是陜西鎮坪縣人,但這個深處大山中的縣只有4萬多人,還不及重慶一個大點的鄉鎮人多,所以賀洪才一年中大部分時間在毗鄰的重慶巫溪、奉節討活路,隊中大多都是重慶人。

  説是一個騾馬隊,其實並無固定人員組成,連這個隊長也是臨時的。賀洪才介紹,自己從2010年開始從事騾馬運輸,陸陸續續認識了重慶這邊很多同行,大家合得來的,經常互相介紹活路,形成了相對固定的三四十人團隊,誰接到項目,就拉幾個人組成一支臨時騾馬隊。

  騾馬運輸是個苦差事,一般人幹不下來。比如這次江蘇的項目,騾馬每天往山頂運30噸材料,趕騾人就要裝卸30噸,水泥一包包貼著肚子搬到騾背上,苦累不説,揚起的水泥粉塵和著汗水貼在裸露皮膚上,又痛又癢。但是,賀洪才認為,在鎮坪、巫溪這些大山裏的農民,沒有手藝沒有學歷,趕騾馬是他們一個不錯的選擇。賀洪才在趕騾馬之前是在建築工地做小工,一天100多塊錢,算上停工天沒有收入,一個月掙的錢不多。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一個重慶的趕騾人,拜他為師,開始了趕騾生涯。

  隊中的重慶奉節人老余跟賀洪才有相似的經歷,從借錢買一匹騾子開始,他一點點攢錢,到如今,家裏有三匹騾子,還有一輛輕卡,老家的土房也改造成了二層小樓。這也是他們圈子裏大多數趕騾人的致富軌跡:買一匹騾子,攢錢,買第二匹騾子,再攢錢,買車、建房。“除去飼料成本,一匹騾子一天能掙三四百塊錢,一年能有兩百天左右的工作,一個人兩匹騾子每年能純收入十萬塊錢左右。”賀洪才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機械到不了的地方就得靠騾馬

  數名重慶趕騾人告訴記者,現在騾馬運輸相比十年前,越來越多。得益于電網建設的高速發展,在深山老林的電力鐵塔,不可能為了建一個鐵塔專門修一條公路,必然會用到騾馬,這是騾馬運輸最大的業務來源。其次,現在鄉村振興工程如火如荼,農村人行便道大都只修建不到一米寬,也只能用騾馬來運輸材料。再則,諸如江蘇羽山這樣的生態修復、旅遊區建設,機械到不了的地方,也必須用騾馬。

  團隊裏的幾名趕騾人告訴記者,相對于養一輛貨車,養騾馬其實更劃得來。每天的成本比貨車小,風險比貨車小,雖然可能掙錢沒有貨車多,但養騾馬專業性並不強,多養幾年就有經驗,相比于貨車在路上跑的成本和風險,養騾馬明顯更穩當。

  賀洪才和團隊裏的趕騾人,幾乎跑遍了除中心城區外的整個重慶,以及四川、湖北、陜西的部分地區,他們參與修建過各種各樣的電力鐵塔、電信鐵塔,危險也不時發生。年初在巫溪一座大山上,全是亂石頭,一匹騾子馱著鐵管滾下坡去,幸好為了預防這種情況,賀洪才將馬鞍和騾子沒有固定死,一發生翻滾,鐵管就和騾子分開了,騾子只是擦傷。前幾天,團隊裏有人在湖北的一個項目,騾子走到一塊活動的石板上,一下沒踏穩,滾到坡下,騾子斷了腰,傷重不治。

  “我對它們比對自己媳婦還好”

  賀洪才有一個抖音賬號“馬幫運輸隊”,上面長期發布一些騾馬運輸的視頻,有3.3萬粉絲。像這次江蘇的項目,建設方就是通過抖音賬號聯繫到賀洪才。點開每個視頻,評論最多的都是諸如“這老板是個良心人,只馱三袋”“可憐的騾馬,太辛苦了”“三百斤還算良心?最多馱兩袋好了”……很多人都關注騾馬的感受。對此,賀洪才解釋説:“每個物種的存在都有它的用武之地,沒有誰去虐待騾馬,它們是我們的夥伴,這也是一種存在了上千年的運輸方式。”

  賀洪才説,很多人看到騾馬的辛苦,但沒看到人的辛苦,騾馬運輸本來就是一種重體力勞動,“越荒野,越是我們的用武之地,如果不辛苦,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

  重慶趕騾人李成兵告訴記者,現在一匹成年騾子五六萬塊錢,趕騾人一般家裏都有兩三匹騾,是家裏最值錢的家當,“我對它們比對自己媳婦還好。”

  賀洪才介紹,每到一個工地,他們的第一件事就是考察地形,只要能為騾子修出一條路,能讓騾子走得穩當,這生意就能接。“這次江蘇的項目,我們就先花4天開路,要把路上一切不穩當的石頭搬走,保護騾子的安全是第一重要的。”每天下班後,騾馬隊第一件事不是吃飯,而是給騾子清洗、消汗、喂食,有擦傷的地方要上藥。要盡可能保證騾子的營養,除了草料,花生、苞谷、豆粕、麥麩、高粱,能找到的食物盡可能給它準備好。“一般一匹成年騾子每天要吃四五十塊錢,比我們人吃得多,我們一頓也就十塊錢。”

  對于網上評論説的虐待動物,重慶騾馬隊的人都不認同。李成兵表示,一匹成年騾子的負重能達到1000多斤,但我們都只是減半負重,像羽山修復項目,小騾子只背三包水泥(300斤),大騾子背六七百斤,這都是充分考慮到對騾子的愛護。“我們養了十多年騾子,知道騾子的負重情況,我們寧願多走兩趟,也不願騾子背太多傷了它。”

  騾子是趕騾人家值錢的大件,沒人會把它當寵物養,用上十來年一般會轉賣掉。賣騾子那天,在老李家門前,李成兵拉扯著韁繩,騾子不願挪動一步,甩動著頭頸上的鬃毛,立起前蹄。兒子見狀趕緊上前幫忙,父子倆費了一番力氣,才將這匹騾子拖上輕卡。卡車開到買家馬廄後,發動汽車,李成兵從後視鏡看到從小養大的騾子拼命要掙脫新主人的韁繩,他眉頭緊鎖,心裏不是滋味。

  重慶晨報記者 廖平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587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