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油菜産業技術體系9名專家很焦慮——目標南川墊江潼南 一路急行“追數據”

  12月6日早上7點鐘,市農科院水稻所副所長、市油菜産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黃桃翠就帶領市油菜産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成員從中心城區出發,趕往南川區東城街道三秀社區。三秀社區是南川區主要油菜種植基地之一,團隊的科研地也在其中。

  “前段時間受疫情影響下不了田,好多科研數據都缺失了,我們焦慮得不得了,都想著要把數據‘追回來’。”前一天的復工日,黃桃翠第一時間召集生産會安排工作,確定了本月團隊的首要任務:盡快到南川、墊江、潼南等地科研基地,將雜交組合材料指標數據採集回來進一步研判,同時對當下苗後期生産進行指導。

  8點多鐘,9名專家一抵達三秀社區的油菜基地就迅速進入工作狀態。這裡是油菜“癌症”——根腫病的高發地,前期重慶氣溫偏高,更容易導致發病,因此黃桃翠先查看了油菜長勢。

  油菜基地裏,團隊培育的抗根腫病品種慶康1號、慶康2號長勢喜人,綠油油的油菜壯實、緊湊。但也有部分農戶種植的油菜發病,植株稀疏且矮小,根部腫大,這讓黃桃翠心裏一沉,當即向當地的産業負責人“支招”:“我們科研地裏的苗子前期栽得密,你們可以移一部分出來拿去栽,能補救一點是一點!”

  看完根腫病,黃桃翠又開始查看今年選育的早熟雜交組合材料生長情況。

  近年來,選育聚合高含油、抗根腫病、早熟等性狀的油菜品種是黃桃翠團隊重點攻關的方向。就慶康1號、慶康2號來看,高含油和抗根腫病都達到了,而在此基礎上實現早熟就成為關鍵。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今年初,黃桃翠團隊成功從重慶油菜材料庫中篩選出了一批生長期在180天左右的早熟材料,並着手雜交。

  當看到栽種的早熟雜交組合材料部分已經抽薹,有些極早熟的甚至已經開花,黃桃翠欣喜萬分。“很不錯,目前看來效果比較理想,就看後期抗菌核病能力如何了!”她趕緊組織團隊成員和村民對植株高度、植株粗細、葉片數量、根腫病發病率等指標進行測量、測算並記錄。

  黃桃翠介紹,開展同一植株在不同生長階段的指標對比,以及同一個雜交組合在大田和實驗室裏的指標對比等多個維度的比較,對接下來品種選育工作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天,黃桃翠團隊共對近800個雜交組合材料的相關指標作了測量和記錄,隨即又趕赴墊江繼續“追數據”。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200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