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文化故事】何躍:一個“玩泥巴”的當代藝術家
2022年12月09日 14:28 來源: 新華網

  文/尹小安

  很難去定義何躍的藝術創作之路。

  他沒有上過美院,也沒有師承,因為對“泥巴”的熱愛,從1989年做出第一件陶藝作品,三十多年裏創作出數千件藝術品。他的創作從當代陶雕到中國傳統民俗人物,再到手工陶藝飾品,2013威尼斯雙年展大型平行展《中國獨立藝術展:未曾呈現的聲音》在中國邀請了100多位中國藝術家,其中一位就是重慶陶藝藝術家何躍,他也是唯一一個將中國的傳統陶藝與當代藝術結合的藝術家。

圖為何躍作品《煤氣罐》。

  那麼,是誰教他以制陶技藝來進行觀念藝術化操作的?制陶是一門傳統工藝,幹陶藝這行的人也不少,他又是如何完成向當代觀念藝術家的嬗變?從他的作品可以看出,講究簡約、粗獷、注重泥土原有的本質特性,他創作的原動力又從何而來?他所做的陶藝更關注社會性、作品思想還是個人表達?

  沿著“玩泥巴成為著名當代陶藝雕塑家之路”這條主線,採訪細究下去,謎點甚多,讓人驚嘆之處也多。

圖為何躍作品《音響》。

  迷上“泥巴”,住在窯場學燒陶

  這一切仍得從1985年説起。

  時年19歲,成績優異全力備考四川美術學院的何躍,突然被重慶市木偶藝術團選聘為美工。出于現實的考量,何躍選擇了後者,隨後,他被送到中國木偶藝術劇院進修,專業學習舞美設計與人物造型。

  到了北京,何躍猶如一滴饑渴的露珠跌進了浩瀚的海洋——頻繁進出于各種展覽和博物館,充實而又貪婪地惡補各種專業知識。在中國美術館的一個綜合藝術展上,他與一件國外藝術家制作的陶藝作品“相遇”,30多年過去了,他依舊對那個午後記憶猶新:“我知道那是陶,但它是怎麼燒制出來的……跟我之前所認識的壇壇罐罐截然不同,它的形態和肌理誇張也很到位。”

圖為何躍作品《童年故事》。

  回到重慶後,他滿腦子都是:去窯廠,學燒陶!自此,他每個假期都往郊縣的陶器廠跑,綦江趕水、合川、榮昌等地,只要有窯廠,他一定前往觀摩制陶師傅的工藝流程。也是在窯廠,他逐漸接觸到了千年以來那些制陶匠人和工藝師的靈性,體會到了土和水,與火交融的奇妙化合。

  在重慶木偶藝術團幹了五年,何躍便毫不猶豫辭掉待遇不錯的工作,開了間廣告公司一邊工作,一邊對著一堆泥巴枯燥無味的旋轉。“傳統陶藝制作流程圖”沒有制作模具,全憑用手工捏塑,出現裂縫或斷口,就得重新捏制。此外,燒制的溫度也不易掌握。“一件小物品甚至做上五六件才滿意。”

圖為何躍作品《新生》。

  在狹小的操作間內,何躍從拉坯開始研究,逐漸熟悉了傳統制陶的方法:“陶藝真的是一個很神奇的藝術,泥在我的手上被賦予了思想和情感,在火的鍛造後,變成有靈魂的生命。它講究一個泥性,泥土幹了會粘不上,濕了又會變形”。由于陶藝作品裏面都是空的,在造型,運送,燒制的過程中很容易垮掉。“有一次,我剛把一個大型作品完成,就垮掉了。當時腦子一片空白,後來一切又重新開始。”就在這種一次次讓人崩潰的失敗中,何躍靠著自己的悟性和執著,最終掌握了一套獨有的創作方式。

  從超寫實的陶塑作品抵達“現場”

  既然陶藝是中國傳統的一門藝術,為什麼不能與當代藝術結合?憑借著對陶藝制作的熱愛和天然的理解能力,何躍的創作漸漸不滿足于工藝美術的表達局限。在他認為,工藝美術的陶藝,只是在工作室裏成長的東西,生命力不強,所以只能作為裝飾性的東西。他有著強烈的欲望——尋求更為現代性的個人創作符號和品性。為此,他毅然轉型,作為一名新人,轉入當代藝術創作的洪流,開始其超寫實陶塑作品的創作。

圖為何躍作品《線圈二》。

  在這一時期,他創作了《音響》《高壓鍋》《煤氣罐》等係列作品,以工業化社會帶給人們的各種新型生活機器為創作對象,通過泥來展示當今社會人的生存狀態。何躍稱,他要讓自己的陶藝作品有思想,不是冷冰冰的泥團,從陶身上,讓人們看到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有更深刻的意義。

  2008年,何躍以專家身份被重大藝術學院特聘為客座教授,負責大四學生及研究生的藝術選修課。同時他已是國內各大藝術雙展的常客,多件作品被美術館收藏。

圖為何躍作品《現場燃燒的輪胎》。

  2010年初,何躍開始構思《現場》係列的作品,創作契機源于在他面前發生的一場事故。為了能夠更真實的還原車禍現場,他一次又一次跑到汽車修理廠看車禍後的車子,變形到什麼地步。像難以把握的輪胎和撕裂的車門,他就幹脆從汽車廢品站買回去,搬到工作室,每天觀察、測量,然後再動手。

  在創作過程中,即使是精密的觀察和測量也會有遇到意外的時候。《現場》這組作品的輪胎和引擎蓋燒制時,因為溫度過高而燒壞,為了呈現出物品的真實性,讓觀者深切感受車禍現場的驚心動魄、高速運轉的機器所帶來的毀滅力量,憑借驚人的毅力,何躍耗時三年時間,完成十二件(燒制中損壞兩件)與實物等同大小的《現場》係列作品。

圖為何躍作品《過年》。

  2013威尼斯雙年展大型平行展《中國獨立藝術展:未曾呈現的聲音》在中國邀請了100多位中國藝術家,其中一位就是重慶本土的陶藝藝術家何躍,他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將中國的傳統陶藝與當代藝術結合的藝術家,其係列作品《現場》以交通事故的角度切入,用車禍中扭曲變形的零件來詮釋生命的可貴,作品散發著荒誕性和警示性,給觀者帶來一種強烈的震撼感。

  何躍稱,“我的作品,從來不是為了迎合某個大師或者人,也不是為了賣到什麼大價錢;我只想通過作品來敘述一種現象,讓人看了之後覺得有意義,而不是一件擺設,就夠了。”

圖為何躍作品《人猴共歡》。

  藝術家的創作應該是“生長”式的

  對于何躍來説,其作品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所獲得的巨大反響,不僅僅是對于他創作的肯定,也是對他24年堅持的最好褒獎。

  四川美術學院教授、著名批評家王林稱:“何躍的作品大多數為工業時代的産品,不同時代的工業産品其實承載了不同時代的人文歷史記憶,這些不同時代跟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元素,往往會給人們留下強烈的震撼力。”

圖為何躍作品《磁器口更夫》。

  雖已頗具名氣,但何躍仍不滿足于當下的創作,他開始思考新的創作方向:怎麼以作品的形式來定義我跟時代的關係?如果拋開時代,若幹年以後讀者來看我的作品,怎麼把我和這個時代關聯起來?

  由此,有何躍懷揣對當今社會的思考和憂慮創作出“棟梁”等一批陶藝作品,也有被重慶人稱為網紅打卡點的磁器口古鎮《更夫》雕塑作品。

  “我在創作的時候,首先會考慮作品的立意,也就是這個作品是否有視覺衝擊力以及具備藝術價值;其次會考慮作品的社會性,能否引起人們的思考;另外會構思作品的結構,操作的復雜性以及燒制、運輸等問題。一係列的設想經過反覆權衡之後,我才會動手。” 何躍稱。

圖為何躍作品《收藏重慶》。

  所以,何躍的陶藝區別于傳統陶藝,同時也具有強烈的現代感和思想性,作品的表現對象會關注社會熱點,市民、市井時常在他作品中體現,比如剃頭匠、車禍等社會現象,還有書法、雕塑、民間元素都融入到他的陶藝作品中,往往能給觀者帶來豐富的想像空間,每個人都能從他陶藝中得到不同的藝術體會。

  從創作裏“提取”重慶的民俗細節

  2022年,從構思到創作歷時八年時間,何躍完成了一部大型(架上)展現中國民俗文化風情的雕塑作品《窯》,作品展開寬1.4米、長度為6米,僅窯上的瓦片就有10000多片,由15個人物組成了12個勞動場景,這部作品以敘事詩的創作手法,展示了土陶燒制和制作民用器皿過程,將龍窯和制作陶器的窯工為主體對象在勞動時所展現出來的工作狀態的捕捉,鮮活的場景方式講述了巴渝傳統文化故事。

圖為何躍作品《窯場景一》。

  在《窯》這部作品中,何躍在民俗人物的塑造上除了寫實,還添加了作品的趣味化,濃厚的傳統文化及故事性,如同國畫裏的寫意體現的是生活,何躍不只強調作品的審美,還有對生活的回憶和向往。

  何躍稱自己的創作分為三大板塊:“一是當代陶雕,也就是用陶這種材料展現雕塑的本性,我的這類作品更多是把日常生活器物給予重塑,讓它們獲得新的意境的同時也對現實生活諸多問題進行深度的思考;二是中國傳統民俗人物的創作,人物是在故事中誕生,故事由人物來呈現,這類作品張揚的是民俗風情韻味和質樸的中國文化底蘊,人物在誇張塑造中不丟失寫實應有的支撐,作品傳遞的是幸福和溫暖;三是手工陶藝飾品的制作,我從事陶這門藝術正是從手工制作陶器皿開始的。”

圖為何躍作品《窯——拉坯的窯工》。

  所以,他的創作既有超寫實陶塑作品《現場》《棟梁》等,又有《古鎮故事》《豆豆酒》《理髮店》等充滿鄉土氣息的民俗人物陶塑作品,其中《豆豆酒》被英國著名藝術史家、漢學家蘇立文捐贈給英國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收藏。

  正如張紅霞博士在對于何躍的作品解讀中所述:“何躍的超寫實和民俗人物兩種迥異主題的作品,正是互為存在的,它們從矛盾對立的角度體現出中國社會現代化轉型對人的巨大衝擊,以及藝術家對這種轉變的思考:一方面他懷念、珍視鄉土中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契洽與和諧,一方面他又不得不直面當代中國工業化和物質化所造成的現代性焦慮,為了緩解這種焦慮,作者于是試圖通過民俗人物的創作,追憶和保留記憶中鄉土中國那種人性的溫暖、和諧與美好。”

圖為何躍作品《窯——運泥的窯工》。

  藝術家簡介

  中國雕塑學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會員、重慶美術家協會陶瓷藝委會副主任、重慶雕塑學會理事、重慶榮昌陶研究院藝術總監、重慶畫院雕塑專業藝委會委員、重慶陽光職業康復園藝術總監。

  其作品被廣東美術館、羅中立美術館、英國阿什莫林博物館、西南大學美術館、加拿大駐重慶領事館等藝術機構和藏家收藏。重要作品收錄在《中國工藝美術全集》之列。公共雕塑代表作:“磁器口更夫”“磁器口故事”“磁器口窯貨與挑夫”“後街有壺(福)”。

編輯: 陶玉蓮
精彩圖片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19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