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是提供給四川一家企業的非標設備,對方催得很緊,要求本月底就要交付兩台,目前我們團隊全員上崗,大家加班加點趕進度。”12月6日,在兩江協同創新區明月湖聯合産業孵化基地長春理工大學重慶研究院106實驗室,科研人員們正對安裝完成的一台設備進行調試。
而在111實驗室,按照無序分揀、裝填、晾幹及自動供料分類,三條惰性氣體保護及自動化裝填封裝生産線也在加快組裝。該生産線由研究院下屬智能製造研發團隊開發,目前團隊已攻克全生命周期信息溯源技術、大尺寸/高精度光信息融合技術、機器視覺定位誤差在線修正技術、線標光電在線判讀技術及智能工作流動態切換技術等線束智能製造核心技術。
團隊負責人介紹,隨着惰性氣體保護及自動化裝填封裝生産線及線束智能製造生産線建設完成,將使線束生産的工藝過程實現全自動、高效率和智能化裝配製造成為可能,實現線束裝配製造信息全生命周期可追溯,質量可控。

惰性氣體保護及自動化裝填封裝生産線,科研人員在對設備進行調試。兩江協同創新區供圖
目前,研究院孵化企業重慶金仕達精密機械公司已就惰性氣體保護及自動化裝填封裝等與長春一機電設備公司達成深度合作,隨着生産線組裝接近完成,相關産品量産及規模化推向市場將指日可待。
研究院執行副院長丁紅昌&&,“智能製造研發團隊開發的飛機線束智能製造系統已完全成熟,推動該成果實現市場化和産業化變得尤其迫切,成果不能束之高閣,要加快‘變現’,加快推向市場,通過市場來‘反哺’科研,才能讓創新走得更遠。”
據了解,柔性線束裝配是航空航天大型設備製造裝配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是航空航天領域線束智能製造的核心産業之一。當前線束生産存在數據分佈離散、唯一性差、傳遞效率低、挖掘利用不足等問題, 成為不可回避的“卡脖子”問題。同時,線束幾乎又是全行業覆蓋産品之一,從家用電器到飛機、高鐵、汽車等廣泛採用線束進行動力傳輸和信號傳遞,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飛機線束智能裝配系統具備完全的自主知識産權,可實現線束信息全生命周期可追溯,填補了線束成型的行業空白,有望使國內飛機線束生産達到“工業4.0”標準。”丁紅昌介紹,飛機線束製造多以人工為主,屬於勞動密集型産業,質量與人工素質相關,生産效率依靠人來保證,存在拉線強度大、綁線可靠性差、信息傳遞隱患多等問題,多年經驗統計表明飛機30%的故障出現在線束環節,線束生産已成為制約飛機高質量、高可靠性、高效精益脈動生産的“卡脖子”環節。
針對上述問題,智能製造研發團隊已突破了機器人自動佈線、360°線標光電在線判讀等15項關鍵技術,研發了飛機線束智能工藝設計系統、飛機線束機器人智能佈線裝備、飛機線束加工設備等3大類6種智能線束自動生産裝備,能夠提供導線印字、自動佈線、光學引導、自動綁扎端接等全工藝流程解決方案。
據了解,研究院目前已與國內多家飛機製造廠商達成深入合作,生産完成裝機線束數萬條,合格率由78%提升到99%,一線操作工人由每組25人銳減為8人,真正實現了提質增效。下一步,將配合廠商,加快解決運輸機線束生産資源協同效率低、産線重組困難等問題,提高其線束多品種小批量脈動生産換型效率。(首席記者 佘振芳 通訊員 孫建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