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把總書記的囑託帶給中益鄉的鄉親們

  深秋時節的石柱縣中益鄉,一株株銀杏樹盡染金黃,一片片銀杏葉飄落在古樸的瓦房上、農家的院壩裏,美不勝收。

  這個曾迎來習近平總書記的土家鄉村,正遵循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掀起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熱潮。

  黨的二十大召開前夕,市鄉村振興局專題調研組曾去到中益鄉,把鄉親們的心聲收集起來,由黨的二十大代表、市鄉村振興局局長劉貴忠帶到北京、帶到會上。

  11月2日,劉貴忠又來到中益鄉,向當地幹部群眾反饋:“鄉親們的話,我已一一帶到;總書記的囑託,我也全部帶回來了。我們一起貫徹落實。”

  給馬培清帶話:“我們經過接續奮鬥,實現了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

  早上9點,劉貴忠一行來到“初心小院”,這是有着近50年黨齡的馬培清老人的家。小院前方,“既然黨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的標語引人注目。

  2019年4月15日,春風和煦,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益鄉華溪村,走進馬培清家,看到穀倉裏裝滿稻穀,廚房樑上挂滿臘肉,脫貧之後又邁進致富之門,十分欣慰。總書記叮囑馬培清“要保重好身體”。為了這個囑咐,馬培清每天堅持鍛煉,從家門口走到村口,來來回回,風雨無阻。

  “你好你好,辛苦你大老遠又跑一趟。”89歲高齡的馬婆婆,精神矍鑠,笑容慈祥,一行人剛走進院壩,就聽見了她爽朗的聲音。

  “馬婆婆您好。會議期間我已經把您的心裏話帶到了,現在我也想把總書記的囑託帶給您。”劉貴忠上前一步,緊緊握住馬培清的手説道,“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説,我們經過接續奮鬥,實現了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這是總書記對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高度評價,您老人家是脫貧攻堅的見證者,一定有很深的體會。”

  “就是就是。”馬培清接過話頭,“我雖然年紀大幫不了什麼忙,但幹部群眾的付出我是看得見的,村裏、鄉里的發展變化是有目共睹的,我是打心眼兒裏高興。”

  説起變化,中益鄉可真是一天一個樣,一年大變樣:

  道路拓寬了、硬化了,交通暢通率達100%,居民出行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總書記與村民一起話家常、談願景的院壩,如今成了游客的打卡地,柴棚改成了主題郵局,房子的閣樓上,還開辦了“初心書屋”。馬培清的兒媳在家裏賣起土家族特色的“幸福米米茶”——一種用豬油炒煮,混上醪糟、蜂蜜、紅糖做成的當地小吃。

  “我們現在過得開開心心,各方面都很好,很滿意。”馬培清説,“請總書記放心,我們是先吃黃連苦,再吃辣椒辣,今天是吃蜂蜜甜!”

  給王祥生帶話:“發展鄉村特色産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在一旁的華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祥生,最關注黨的二十大之後農業農村怎麼發展,尤其是産業發展問題,中央怎麼定調子、把方向。

  “發展鄉村特色産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黨的二十大報告裏面説得很明白。”劉貴忠結合自己的理解告訴他,一是要因地制宜,繼續發展壯大特色産業;二是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三是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把産業鏈延伸環節更多留在鄉村,把産業發展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

  這讓王祥生感慨良多。

  “總書記來的那天,我從田坎邊挖起了一株黃精向總書記介紹,黃精是藥食兩用的草本中藥材,非常適合在華溪村種植。”他回憶道,“總書記拿着這株黃精,關心地詢問‘産業選準了沒有?’”

  “選準了!”

  “這個産業選準了,就把它發展好。”在聽到王祥生的答覆後,總書記叮囑道。

  3年多來,王祥生腦海裏不斷重復着總書記的叮囑,一直思考着今後工作要怎麼開展,怎麼把總書記的期望變成現實。

  第二年開春,華溪村便種下了第一批220畝黃精,擴大了種植規模,如今全村已有730畝黃精。到明年,第一批種下的黃精就將收穫上市,按照市場行情估算,畝産值可達3萬至4萬元。

  “我們還把這條産業鏈進行了延長,比如今年賣黃精種苗就為村集體增收約90萬元,村裏還開發了黃精面等産品,每天産量可以達到2噸。”王祥生對記者説。

  至於利益聯結機制方面,華溪村村民通過返包種植黃精,不僅每畝3年有2000元管護費,還能享受土地入股分紅,再加上黃精收穫後20%的收益分紅。

  “我就返包種植了7畝黃精,到明年就能分紅了。”聽到這裡,正在院壩旁給黃精施肥的馬培清的小兒子陳朋接話道,“我還在農閒時做木工,家裏還有土地流轉金、公益性崗位補貼等收入,一年合計有6萬多元。”

  “腰包鼓了,向前奔跑的勁頭也更足了。”陳朋説。

  給唐大鵬帶話:“紮實推動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

  人群中,記者瞅見了戴着一副黑框眼鏡,看上去斯斯文文的中益鄉小學“95後”老師唐大鵬。和3年前相比,他褪去了一些稚氣,多了幾分成熟。

  3年前,總書記到中益鄉小學調研時,唐大鵬在現場聆聽了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總書記説,希望老師們扎根山區,獻身鄉村教育事業,為群眾脫貧貢獻一份力量。”殷殷囑託,至今刻在他的心裏。

  “學校現在變得越來越好了,中益的孩子不光能上學了,還能上好學了。”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前,他托劉貴忠向總書記捎去了這句心裏話。

  這份底氣,來自中益鄉小學巨大的發展變化:

  原來的教學樓得到翻新,教室裏配上了電子白板,食堂擴建了,塑膠操場、綜合樓、宿舍樓等也一一落成;

  學校為教師提供了培訓機會,與中心城區的教研機構和學校展開結對幫扶,全面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在南岸區南坪實驗小學,唐大鵬跟崗學習一學期後收穫滿滿,對培養學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學校的課程越來越豐富,其中跳繩運動成了學校的特色項目,今年夏天中益鄉小學跳繩隊獲得了2022年重慶市“渝跳杯”跳繩比賽公開賽一等獎、二等獎和體育道德風尚獎,孩子們的身體更強健了、性格更開朗了、學習更自信了。

  黨的二十大報告,唐大鵬最關注的就是鄉村教育。

  “報告強調,紮實推動鄉村産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劉貴忠説,其中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一方面是要鍛造一支高素質幹部隊伍,另一方面是要為鄉村振興匯聚更多人才。“像唐老師這樣的人才,一是自身能在鄉村治理、鄉村文化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二是能為鄉村培養更多的人才。”他拍了拍唐大鵬的肩膀,給他加油鼓勁。

  “我希望成為總書記所説的扎根鄉村的青年教師,一定牢記囑託,好好幹!”唐大鵬堅定地回答。

  “我們都會好好幹,學習好貫徹好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繼續奔跑!”受到鼓勵後,現場幹部群眾信心十足地回答。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版權所有 新華網重慶頻道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90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