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一把藏劍,見證了漢藏民族團結

和平解放西藏時阿沛·阿旺晉美贈送給劉伯承同志的藏劍。通訊員 賀寶 攝/視覺重慶

一九五一年十月二十六日,人民解放軍進藏部隊進駐拉薩。(劉伯承同志紀念館供圖)

  文物資料

  和平解放西藏時阿沛·阿旺晉美贈送給劉伯承同志的藏劍,國家一級文物,現收藏于劉伯承同志紀念館。

  1950年1月,西南局受命完成進軍和經營西藏的重任。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簽訂後不久,西藏首席和談代表阿沛·阿旺晉美將這把藏劍送給劉伯承同志,表達了對其在西藏和平解放中作出卓越貢獻的崇高敬意,這把藏劍也成為漢藏人民團結一致的有力見證。

  講述人

  劉伯承同志紀念館館長 李從高

  眼前是70多年前的一把藏劍,劍刃鋒利,劍柄用銀絲纏繞,劍鞘上鑲有玉石。這把藏劍,如今安靜地“躺”在劉伯承同志紀念館,在無聲講述歷史的故事。

  這把藏劍究竟有什麼“來頭”?何以成為國家一級文物?它和劉伯承同志又有著怎樣的淵源?跟隨劉伯承同志紀念館館長李從高的講述,我們逐漸揭開這把藏劍的神秘面紗。

  一級文物

  這把藏劍將于年底重新展出

  初伏這天,烈日當空。走進重慶市開州區盛山半腰的劉伯承同志紀念館內,卻感到清幽寧靜。

  “這把劍是國家一級文物,很多年都沒有展出了,我們把它小心存放在庫房。”李從高帶記者穿過樹蔭拾級而上,來到庫房前。

  推開一扇老式紅木門,又打開一扇鐵門,他下意識地戴上白手套,走到成排的文物櫃前,將藏劍取出,平放于提前鋪好紅布的木桌上。

  “你看,它通體呈金色色調,劍柄是用銀絲纏繞的,所以又泛著銀光,做工和裝飾都極其精美。”李從高的目光定格在劍上。他緩緩拔出一小截劍體,流水紋清晰且獨特,刀刃還是肉眼可見的鋒利。

  看著眼前這把藏劍,解放軍進軍西藏這段歷史如影片般浮現在李從高眼前。

  為迅速粉碎內外反動勢力分裂中國神聖領土西藏的陰謀,1950年2月,劉伯承、鄧小平、賀龍聯名頒發了《進軍西藏政治動員令》。5月14日,劉伯承專電西藏班禪堪布會議廳,規勉其“當本西藏人民大團結之精神,一致協力,以求達成解放西藏之目的”。

  同年10月,在中共中央的統一部署下,劉伯承、鄧小平、賀龍指揮部隊發起昌都戰役,以戰促和,打開了和平談判的大門,為促進西藏和平解放創造了必要條件。

  1951年4月,阿沛·阿旺晉美率西藏和談代表團部分成員到北京開展和談,並于5月簽署《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至此,西藏宣告和平解放。

  不久後,阿沛·阿旺晉美將這把藏劍贈送給劉伯承,表達對劉伯承在西藏和平解放中作出卓越貢獻的崇高敬意。

  “1992年5月,劉伯承元帥的夫人汪榮華同志把藏劍捐贈給了我們劉伯承元帥紀念館籌建辦公室。”李從高説,此後,它被視為珍貴的統戰歷史“符號”,在這裏被觀瞻、了解、闡述。

  2009年,因展陳調整,藏劍被收放于庫房之中。

  2022年是劉伯承元帥誕辰130周年,該館為改善參觀環境,提升服務功能,從7月11日至12月初進行閉館施工。

  “這次改陳布展之後,藏劍將重新展出,預計12月就能和大家見面。”李從高説。

  見證歷史

  西藏和平解放前的“以戰促和”

  在藏傳佛教裏,劍有著崇高的地位和豐富的象徵意義。如“智慧之劍”,是智慧和超脫的象徵,文殊菩薩像即是一手持青蓮花,一手持金剛寶劍,這把劍代表著斬除群魔、破除愚昧、切斷煩惱的力量。

  這一把藏劍,無疑是藏族人民精心挑選出的珍貴禮物,而更珍貴的,當是禮物背後蘊含的深刻情誼和美好祝願。

  “傳遞這份藏漢人民大團結美好祝願的,正是親身經歷了新舊兩個西藏的阿沛·阿旺晉美。”李從高介紹,由于歷史原因,解放前的西藏,長期處于政教合一制度下的封建農奴制社會,既有頑固的地方保守力量,又受多方外國勢力影響,情況極其復雜。

  和平解放西藏,妥善解決好民族問題,成為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的心頭大事。

  1950年1月2日,正在蘇聯訪問的毛澤東致電中央、彭德懷,並轉發劉伯承、鄧小平、賀龍,提出向藏進軍及經營西藏的問題;1月7日,劉伯承、鄧小平給毛澤東回電,提出《中共中央西南局對進軍西藏之計劃》,得到同意。

  “驅逐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出西藏,實現祖國大陸的統一、解放災難深重的西藏人民,既是中國人民民主革命在大陸全面勝利的必然步驟,也是包括西藏人民在內的全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阿沛·阿旺晉美曾回憶,他和一些愛國人士曾向噶廈(原西藏地方政府)公開提出同中央人民政府進行談判、爭取和平解放西藏的要求,但其主張並沒有被採納。

  以達扎為首的西藏上層反動集團反而勾結帝國主義,決心以武力阻擋解放軍進軍西藏。他們還百般刁難青海省赴藏勸和代表團,軟禁夏日倉活佛等人,對擁護和平的藏人領袖格達活佛狠下毒手。劉伯承對此無恥行徑表示了極大憤慨,並親自為格達活佛寫下一副挽聯:具無畏精神,功烈永垂民族史;增幾多悲憤,追思應續國殤篇。

  能戰方能言和。“這種情況下,不得不打響昌都戰役。”李從高説。這一戰,人民解放軍大獲全勝,且堅持貫徹落實了毛澤東“進軍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嚴格遵守了中央民族宗教政策。

  阿沛·阿旺晉美看到,解放軍將士無論刮風下雨都不住民房、不進寺廟,對當地人民秋毫無犯,這讓他十分動容,便聯合昌都40多位藏族官員給達賴喇嘛和當地政府寫信,懇請派人前往北京和談。最終,西藏地方政府接受建議,派阿沛·阿旺晉美作為首席代表率代表團赴北京和談,而《十七條協議》的簽署也讓我國實現了祖國大陸的統一。

  嶄新一頁

  西藏發展輝煌成就舉世矚目

  和平解放,使西藏徹底擺脫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及其政治、經濟羈絆,維護了國家的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讓西藏人民和各民族人民一樣,可以享受民族平等的權利,也為西藏與全國的共同進步和發展創造了基本前提。

  可以説,《十七條協議》的簽訂,揭開了西藏歷史的嶄新一頁。和平解放71年來,西藏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舉世矚目。

  1995年起,重慶開始對口支援昌都,持續對昌都市及所轄芒康縣、類烏齊縣、察雅縣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大力度的支援。從昌都到阿裏,從山南到那曲,對口援藏計劃都為當地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

  重慶市第九批援藏幹部、昌都市人民醫院院長蔣迎九就是其中的親歷者和見證人之一。

  作為民主黨派(九三學社)的一員,他不僅知曉“藏劍”背後的故事,也對阿沛·阿旺晉美十分熟悉。

  “1990年,阿沛·阿旺晉美曾在80歲時感慨地説,簽訂《十七條協議》之前和之後,他恰巧各有40年經歷。前40年的西藏處在封建農奴制度下,停滯衰敗;後40年的西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日趨興旺發達。”蔣迎九坦言,這説明在我們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各民族是相互依存的關係,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道路是不可逆轉的。

  援藏三年,蔣迎九搞管理、建平臺、做急診、帶徒弟,助推昌都市人民醫院成功創建了創傷中心、卒中中心等“五大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使基礎設施建設、就醫環境、醫療水準獲得了跨越式改觀,有效提升了當地病人的救治成功率。

  “我為能夠參加這樣一件有益于民族團結和發展的事感到高興。”蔣迎九表示,相信在黨的民族和宗教政策指引下,在一代代漢藏人民共同努力下,西藏定會創造新的奇跡。

  本報記者 何春陽

編輯: 劉文靜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6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