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旨在提高公眾保護環境的意識,並動員大家通過綠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2021年,重慶空氣質量優良有326天,未出現重污染天。在藍天白雲的背後,稅收作為調節社會經濟生活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保護環境方面發揮了哪些重要作用?
秀山縣稅務局走進重慶東星炭素材料有限公司,為企業人員講解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何川攝
燃油汽車排放的尾氣是城市大氣污染的重要因素,而新能源汽車使用電能,廢氣排放量為零。新能源汽車免徵購置稅和車船稅政策對於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具有一定的帶動作用。2021年,重慶有7.26萬人購買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176%,共計減免11.5億元車輛購置稅;公司等市場主體購買符合新能源免稅目錄的九座以上新能源汽車2.5萬輛,同比增長76.7%,均免徵車船稅,共計減免約603萬元。
“不用繳車購稅,停車有優惠,出行還不會被限號。”近日,市民李女士把家裏的燃油車換成新能源汽車後,每天上下班20公里的路程,新能源汽車每月的電費僅為30多元,較燃油車相比,每月油費節省超400元。
綠色稅制影響了消費者的環保意識,綠色消費帶動了企業的生産轉型,新能源汽車産業進入了規模化快速發展新階段。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的疊加,讓新能源汽車産業鏈的發展環保成色更足。
負極材料是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離子電池的核心材料之一,重慶東星炭素材料有限公司正是負極材料的重要供應商之一,2021年生産的負極原料碳極粉達到1.5萬噸。“公司享受了不少稅惠政策,去年減免了近1000余萬元的稅款,今年預計還能減免2500余萬元。”該公司財務負責人吳國群&&,企業將這些資金用來環保改造炭電極的生産線,現在每年可以減少消耗天然氣2400噸,減少排放40%以上的大氣污染物。
據重慶市生態環境局統計,重慶僅中心城區一天産生的生活垃圾就超過了1.1萬噸,而餐廚垃圾是最為普遍的廢棄物。焚燒、填埋等原始處理餐廚垃圾的方式,將産生有害氣體和殘渣,對土壤和地下水以及大氣環境造成污染。
重慶甘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從事餐廚垃圾的再利用處理,通過“機械預處理-中溫厭氧發酵-分項收集-污水處理”系統,將有機垃圾轉化為生物柴油、生物質沼氣用、有機肥等可回收利用的綠色産品。
“連續兩年享受了企業所得稅‘三免三減半’政策,少交了126萬餘元稅款。連續三年享受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産稅的減免政策,少交了60余萬元稅款。這些錢為企業發展增添了動力!”該企業負責人向女士&&,公司有了足夠的資金去擴大規模,每天處理有機垃圾的重量將從100噸提升至500噸以上。
我國首個以環境保護為目標的綠色稅種——環境保護稅,自2018年1月1日開始徵收以來,在“多排多徵,少排少徵,不排不徵”的正向激勵和反向倒逼作用下,越來越多企業走上了綠色轉型發展之路。
走進位於黔江區的重慶弘揚建材集團弘龍水泥有限公司的水泥生産區,一個巨型煙囪矗立在廠區中央,看不見黑色的濃煙沖天,聞不到刺鼻氣味,道路整潔乾淨,讓人難以相信這是一家水泥製造銷售企業。而這一切,得益於企業“環保優先”的發展戰略。
節能高效的風機、變頻調速的電機、建立SCNR脫硝系統……在環保稅的引導下,該公司陸續投入近200余萬元用於水泥設備、工藝的改造升級,排放的廢氣濃度值已遠低於標準的50%,其中氮氧化物排放濃度更是減少了60%。
“升級環保設備需要投入不少資金,但環保稅優惠力度很大,給了我們有改造的動力。”該公司財務負責人張國軍&&,在2018年至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共享受了377萬餘元的環保稅優惠。
綠色稅制推動着企業的環保轉型,也為全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貢獻了稅務力量。我國明確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
國家電投集團重慶白鶴電力有限公司是一家火力發電企業,2021年因為年綜合能耗在1萬噸標準煤以上,被列為全國碳市場重點排放單位。
“我們更換了GGH密封風系統及換熱元件、增加了兩層催化劑進行再生,同時對備用層催化劑配置聲波吹灰器,目前已經實現了大氣主要污染物的超低排放。”該公司總經理祁衝&&,減免的環保稅在2022年第一季度有198余萬元、2021年超600萬元,企業把這些資金用於研發光伏、風、天然氣發電的技術,以此來降低碳排放,預計在2023年實現企業內部的碳達峰。
重慶市稅務局數據顯示,從環保稅實施以來,截至2022年3月底,重慶市約7萬戶次企業累計減免環保稅約7億元。
“稅務部門將繼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發揮以稅治污、以稅減排效應,共同守護重慶的藍天白雲。”重慶市稅務部門相關負責人&&,綠色稅制推動綠色低碳、節能減排的生産生活觀念扎根重慶,為重慶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稅動能”。(牟馨馨)
來源:重慶市稅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