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用測土配方施肥為耕地定制“營養餐”

  “大家千萬記住,種苗移栽後,要像我這樣打個窩子再增施有機肥。”

  3月23日,彭水縣岩東鄉河壩村的100多畝撂荒地被開墾出來,即將開展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市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王帥挽着褲腿,給村民講解土壤培肥技術。

  作為一名從事土壤肥力與生態環境研究20多年的科技工作者,王帥認為,只要能讓更多的農民接受有機肥,保護好土壤,他就願意一直講下去。

  去年5月,王帥到河壩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初到河壩村,王帥發現村民正打算將村裏種的青脆李砍掉。

  2012年,河壩村通過土地流轉,種植了3000畝青脆李。前些年李子的個頭、産量都還將就,但最近兩三年來,種出來的李子不僅裂果、落果嚴重,口味也變得青澀,根本賣不掉。“最嚴重時,只有200畝果樹結果,而且果子品質也差。大家寧願李子爛在樹上也不願摘。”九組村民陳世仁介紹説。

  “砍不得!”經驗豐富的王帥通過查看果樹和土壤,詢問果農種植管理情況後,發現了問題的根源——土壤出了問題。長時間施農藥化肥,土壤板結,已無肥力給果樹提供營養。不僅如此,村民施肥的方法也有問題。“要想讓果樹起死回生,必須增施有機肥給土壤補鈣。”王帥抓起一把泥土説。

  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加上增施餅肥等有機肥以及做好果樹的修枝、整形等,大半年之後,河壩村果園土壤的微生物變得多了起來,過去乾枯的果樹也發出了新芽。“雖然果子産量、品質還無法預計,但果樹的病情好轉了,這讓大家重新看到了希望。”陳世仁説。

  2016年,由王帥主筆的《重慶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體系構建與應用》,填補了我市科學施肥技術指標體系的空白。同時,在他和同事們的努力下,重慶化肥施用總量由2015年的97.7萬噸,下降為2020年的89.8萬噸,連續5年實現負增長,確保全市化肥施用強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5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