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男性居多的邊緣崗位打拼到帶領團隊服務四十多家整車企業。她成功地見證了這個行業的蝶變,也在用行動推動着汽車電子行業的發展。
為講好重慶英才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的生動故事,重慶市推出英才人物系列報道。近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專訪了重慶英才·創新創業領軍人才——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電子通信與軟體測評研究中心主任雷劍梅。
讓邊緣崗位發光
雷劍梅出生於石油工人家庭,1995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上重慶大學,求學過程中,她主要從事電子通信領域的研究工作,這為她在汽車電子、智能網聯汽車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2008年,雷劍梅在長安汽車工程研究院開始了自己的博士後生涯,主持車載射頻電器性能研究與體系建設工作,擔任電裝技術委員會委員。與此同時,她還在重慶大學擔任大學教師,從事汽車電子相關的科研教學任務。
“當時整個汽車電子領域就屬於邊緣化的崗位。”用雷劍梅的話來説,自己研究的專業在整個汽車領域的發展都很滯後,研究人員少、可操作空間也小。
於是,雷劍梅開始採用“曲線救國”的方式,帶領幾個相關技術人員做汽車無線通信技術的研究。“當時行業內很多品牌的車輛都會有關於收音機、遙控鑰匙、車載導航等無線通信系統的投訴。”在雷劍梅眼中,這些投訴意味着設計和生産中一定存在着漏洞。
針對出現的問題,她開始研究一套完整的射頻性能管控體系,讓車輛在設計時就注意到無線通信相關零部件的管控和互相匹配,不僅做到讓産品質量提升,更是規範了設計生産中的每一步環節,進行嚴謹的設計和驗證。
在雷劍梅的印象中,她入行後的這十年,正是汽車行業向電氣化和智能化發展的十年,車載無線通信技術和無線通信網絡技術上不斷取得突破,加入團隊的優秀人才越來越多,電子電器專業在整車廠的話語權也越來越重。
讓技術從零到優
2011年,雷劍梅正為一本電子通信雜誌(《電子工程專輯》)做兼職翻譯,從中了解到很多前沿技術趨勢。她敏銳地嗅到未來隨着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與汽車及零部件電磁兼容相關的正向開發、測試也將更有發展前景。
正是基於這種判斷,同時看好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在EMC領域不錯的積累,2012年,雷劍梅從長安汽車博士後工作站出站之後,應邀來到中國汽研,開始研究利用倣真分析手段進行汽車電磁兼容研究的可行性。
彼時,中國汽研在汽車電磁兼容開發方面,還是一張白紙。
於是,雷劍梅帶領4個人的團隊開始電磁倣真技術研究,並基於對整車開發過程的理解,形成了一整套汽車電磁兼容性能正向開發的方法和成果。隨後,她輾轉進行了多個整車廠的技術交流和推廣宣講,努力將正向開發的理念向各整車廠傳播,在業務上實現了零的突破。六年的時間,雷劍梅帶隊的正向開發團隊已擴大到10餘人,年正向開發業務收入也突破了千萬。
從高速公路汽車防撞雷達設計和開發起,雷劍梅歷經了胎壓監控系統産品軟硬體開發、汽車遙控和無鑰匙進入系統性能設計和管控、整車射頻和電磁兼容性能開發等多個對工程技術和研究人員底層設計能力和頂層系統觀念要求較高的項目,並在其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促進作用。
“電動汽車的控制系統如果電磁兼容設計不佳,車輛受到強烈的電磁干擾時,有可能會出現行駛過程中高壓下電或跳檔等危險問題。”雷劍梅和團隊在2016、2017年間電動汽車飛速發展的時間段內,集中面向這類風險開發了電動汽車電磁兼容性正向開發和驗證技術。她介紹:“我們做這項開發應該屬於國內較早的團隊,相關成果已經服務了四十多家整車企業,技術屬於國內領先,幫助他們構建整個電磁兼容正向體系,包括整車開發初期如何確定指標,如何將這些指標反映在零部件上,如何對零部件供應商提出技術要求、整車如何做匹配等。”
這項成果也在2017年、2018年分別獲得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和重慶市級頒發的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其實這些榮譽都離不開越來越壯大的團隊,最近幾年,重慶的人才扶持政策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好,吸引了很多優秀人才,讓我們的研發團隊能日益壯大。”雷劍梅坦言,尤其是重慶英才計劃,這給了人才一種精神認可,也有了聚集效應,讓更多人才能發光發熱。
目前,雷劍梅正在帶領團隊進行智能網聯汽車的研究,其中包括智能網聯汽車在特殊工作情況下電磁兼容性能如何把控、軟體系統的功能安全、整車信息安全、智能座艙四個方向。“一切的研究就是讓汽車更智能,也讓車主體驗感更好、安全性更強。”雷劍梅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