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龍村“第一書記”巨建兵(右一)為農戶貼春聯。(受訪者供圖)
連日來,重慶日報記者在各區縣採訪時發現,虎年春節到來之際,奮戰在我市鄉村振興一線的“第一書記”們,正以“虎虎生威”的狀態,幫助村民過一個年味濃濃的春節,謀劃開春後的發展。
送春聯,小院溢滿歡樂
1月28日,“嘀嘀——”的汽車喇叭聲,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石家鄉黃龍村響起。80多歲的脫貧戶馬澤位迎了出來:“是巨書記來了!”
從車上跳下來的,是市委宣傳部幫扶集團派駐石家鄉黃龍村“第一書記”巨建兵,還有幾位村裏的志願者。
“過年好,來給大家送春聯了!”臉龐黝黑的巨建兵和志願者,拿着鮮紅的春聯和大紅的“福”字,走進馬澤位家的小院,一邊拉家常,一邊張羅着為她家貼上春聯和福字。這些都是他們連夜寫的,全村家家戶戶都有。
“巨書記幹事很實在,我們都得了實惠!”馬澤位説,在巨建兵的策劃和村幹部們的通力合作下,村裏註冊了“官田壩”品牌,通過電商把村裏的大米、老臘肉、蘿蔔乾等農産品賣到北上廣。
老臘肉是線上銷售的“俏貨”。像馬澤位這樣缺技能、主要種植傳統農作物的老人,能否也參與其中、實現增收?
巨建兵將馬澤位家偏屋漏風的墻重新砌好,用於熏制老臘肉。3個多月來,馬澤位通過熏制老臘肉,掙了四五千元的加工費。
“開春收了蘿蔔,我們繼續請你老人家把蘿蔔加工成蘿蔔幹。前面幾批在城裏賣得可好了,供不應求!”巨建兵邊説邊貼春聯。
貼好春聯,巨建兵把內容念給老人聽:“上聯是‘春滿人間百花吐艷’,下聯是‘福臨小院四季常安’。”
馬澤位拍手笑了起來:“寫得好!我就盼著趕快開春,大幹一場呢!”
大家跟着哈哈大笑,笑聲溢滿小院。
送計劃,農戶更有信心
1月26日,一場雨夾雪後,黔江區太極鎮金團村人行便道有些濕滑。
戴着眼鏡、一臉書生氣的村“第一書記”胡尊爽,與村幹部一起看望慰問脫貧戶後,又逐戶走訪蠶桑産業園涉及的農戶,為大家“打氣”。
胡尊爽熟門熟路地來到龔節元家小院,龔節元、龔節紅兩兄弟親熱地出來打招呼。去年5月到任後,胡尊爽來過好幾次。
去年底,村裏準備建現代化蠶桑産業示範園,涉及兩兄弟家兩畝地。最初,老哥倆寧可請人翻地種玉米也不願意流轉。
胡尊爽每次來,除了拉家常,就是幫忙算賬:老哥倆家裏都缺勞動力,如果種玉米,兩畝地利潤不足500元,還得提防野豬;如果種桑樹,每年有土地租金,還可以在桑園打工,一年收入五六千元沒問題。
最後,老哥倆同意將土地流轉出來。這幾天,黃色的鏟車正轟隆隆進場平整土地,為春節後種植桑樹作準備。
圍坐在暖暖的火爐邊,龔節元、龔節紅最關心的是,虎年開春怎麼幹?
胡尊爽娓娓道來:一是對村裏已有的800畝桑園進行管護,確保來年桑葉質量;二是修好去年在暴雨中受損的青龍嘴産業路;三是通過建智能蠶棚等科技手段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四是延伸蠶桑産業鏈條,提高桑園産值。老哥倆聽得不住點頭。
“到時産業園會優先吸納脫貧戶和像你們這樣流轉了土地的農戶務工,還希望兩位老哥把技術練好點,到時掙更多錢!”胡尊爽笑着説。
“要得,開春我們要在産業園裏努力掙錢!”龔節元緊緊地握住了胡尊爽的手。
送“智庫”,村裏發展更“有數”
春節前夕,城口縣咸宜鎮雙豐村白雪皚皚。
天氣雖冷,但“第一書記”余海從主城請來專家,又請來二十多位黨員和村民代表,一起討論山坡上的地怎麼種。
“以前都是家家戶戶想種啥就種啥,沒聽説過還要專家指導的。”80歲的老黨員張述田懷着好奇心而來,就是想看看這個“第一書記”,要把地廣人稀的雙豐村變成啥樣。
在會上,余海告訴大家,山坡上的荒地會進行宜機化改造;配套建水泥硬化的生産便道,今後微耕機可以直接開進地裏,不用再趕牛耕地。
黨員李華珍羨慕地説,鄰村在山上搞茶園,收益“肯定不錯”。專家建議,最好是從規劃開始就做好農旅融合的準備,比如增設健身步道,沿途建設涼亭、休閒椅等,讓茶園變觀光園。這一提議,引來大家叫好。
“我不想搞茶園,還是想種洋芋、玉米,行不行呢?”有村民提問。余海笑了,告訴大家:可以種,但最好種點“特殊品種”,“比如,種黑土豆,種高山糯玉米、水果玉米,技術類似,但收入可以翻番!”
余海順便給大家“報喜”,前幾天他和村幹部把二十多種村裏的農副産品帶進城,不到一天時間全部賣光,收入3萬多元。“雙豐村生態好,我們把山上土地改造後高效利用起來,搞農旅融合,生活肯定一天比一天好!”余海説。
“好!今後村裏叫我們怎麼幹,我們就怎麼幹,我作為黨員還要帶頭幹!”張述田疑慮打消了,對未來信心十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