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重慶造”機器人今年將在多個鋼廠“上崗”,取代最危險的人工測溫取樣工作

工作人員正在對智能測溫取樣機器人進行調試。記者 陳鈞 攝/視覺重慶
鋼鐵工人用鼠標輕點“啟動”按鈕,一個身穿“隔熱服”的機器人便快速將長長的“手臂”伸入煉鋼爐,準確地從1600℃的鋼水中取出樣品。
1月26日,在中冶賽迪技術研究中心智能機器人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中冶賽迪機器人研究所”),記者從産品展示屏上看到了上面的一幕。身穿“隔熱服”的機器人是該所研發的智能測溫取樣機器人,這款機器人自2021年8月首次在福建寶鋼德盛煉鋼廠上崗後,每天都要重復上百次這樣的動作。
據了解,測溫取樣是煉鋼廠最為危險的工作之一,過去由人工完成。直到智能測溫取樣機器人“上崗”,才改變了這一狀況。
在中冶賽迪機器人研究所的實驗室裏,記者見到了脫去“隔熱服”,露出真面目的同款智能測溫取樣機器人。
這是一款橙色的六軸機器人,工程師正對它進行測試,六軸猶如六個關節,異常靈活,可輕易做出各種動作。
“它的機械臂末端裝有工具快換裝置,可以根據實際需求,自動更換末端的工具,使機器人的應用更具柔性。”機器人視覺工程師龔貴波説,他當天正在對機器人的感知系統進行測試,在機械臂上安裝激光3D相機,通過開發視覺感知算法,提高機器人對外部場景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感知水平。
不僅是感知能力,該款機器人的運動能力,也是在實驗室完成測試的。
針對機器人在不同環境中運動可能會發生的碰撞,龔貴波和他的同事制定了多條件檢測防撞機制,利用扭矩檢測、運行時間檢測來判斷機器人的運動是否正常。
“我們是在摸索中不斷創新,將鋼鐵行業智能製造的需求與工業機器人的共性技術結合,給工業機器人加上‘眼睛’和‘大腦’,一步步增強‘機器人’的本領。”中冶賽迪機器人研究所所長劉景亞説。
如研發智能測溫取樣機器人初期,工程師們發現其從鋼水中取樣的物質在安放時,還需要第二次轉運,同時一些取樣數據還需要人工上傳,於是他們在此基礎上進行科研創新,優化“一體化”智能測溫取樣方案,讓所有取樣數據實現自動就地上傳,與煉鋼廠智慧管理系統無縫連接。
又如高溫對設備的影響大,工程師們從消防員的裝備中獲得 啟發,用特殊材料製成隔熱服“穿”在機器人身上,有效防止鋼水飛濺對機器人的損害。同時,為解決機器人自身散熱,在隔熱服內部加裝循環風冷系統,保障機器人安全運行。
目前,在寶鋼德盛煉鋼廠生産線上,已有兩台套智能測溫取樣機器人投用,它們“上崗”後完全取代了人工作業。今年,還將有10余&套中冶賽迪機器人研究所研發的機器人,在新疆八一鋼鐵、山東鋼鐵、聯峰鋼鐵、首礦大昌等多個鋼廠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