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西永微電園:創新濃度化為發展“加速度”
2022年01月26日 12:49 來源: 新華網

快速發展的西永微電園正成為科學家的家,創業者的城。新華網發

  新華網重慶1月26日電(劉磊)年關將至,在西部(重慶)科學城西永微電子産業園一棟辦公樓裏,重慶湃芯創智微電子有限公司研發部正在反復打磨一款醫療電子芯片的自動校準細節,準備向新産品量産發起最後衝刺。

  湃芯創智是家不折不扣的“小微企業”,員工不過十幾人,然而其自主研發並量産的“血氧儀芯片”,近兩年卻銷售近2000萬顆,搶佔了全國過半市場份額。

  以“小”撬“大”的故事,近年來在這家以“微電子”冠名的産業園裏屢見不鮮。

  2022重慶“兩會”期間,西永微電園董事長吳道藩向媒體披露,2021年,園區實現規上工業産值2361億元,總量佔全市近10%;預計外貿進出口值突破3200億元,總量佔全市42%,居全國綜保區第4、全市第1。

  西永微電園僅佔重慶萬分之五的面積,如何將“彈丸之地”做成“高産田”?歸根結底要向“創新”要答案。

  “高端研發機構和科技創新企業,是重慶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核心支撐,也是聚攬高端人才的最佳載體。”吳道藩介紹,目前,西永微電園已擁有研發類企業128家、高端新型研發機構5家、高新技術企業34家,正從提供勞動力紅利,邁向提供技術紅利。在此基礎上,西永配套人才引育和制度創新,讓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廣。

華潤微電子員工在進行芯片製造相關工作。新華網發

  一個十幾人的“小企業”何以分到過半市場“蛋糕”?

  湃芯創智企業展廳裏,一顆比小拇指甲蓋兒還小的醫療電子芯片顯得有些“不起眼”,需要借助電子顯微鏡放大100倍才能勉強一窺全貌。

  這顆芯片是指脈血氧儀的核心芯片,相當於血氧儀的“心臟”。

  “在醫療電子行業,相關産品的集成電路技術過去一度依賴國外進口。”湃芯創智相關負責人司春陽介紹,改變出現在這兩年,一顆“重慶造”芯片的問世。

  2018年底,西永微電園入駐企業湃芯創智自主研發的血氧儀核心芯片正式量産,之後逐漸搶佔了全國過半市場份額,進口産品壟斷市場十餘年的局面也隨之被打破。

  “得益於在晶圓、封測、校準等環節的成本控制能力,我們自主生産的芯片降低了國內血氧儀生産企業30-50%的物料成本。”司春陽説。

  然而這家不過僅有十幾名員工的“小微企業”,是如何分到過半市場“蛋糕”的?

  “關鍵還在創新。”司春陽介紹,湃芯創智的研發人員佔比70%,專家顧問團隊來自集成電路、生物醫學、醫療算法等多個領域。目前湃芯創智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70多項,進入立項研發的新的醫療電子芯片項目達十余個,將根據研發進度和市場需求陸續進入量産階段。

  嘗到創新甜頭的還有作為全球最大的智能終端製造企業之一的廣達電腦公司。

  這兩年,廣達(重慶)公司在疫情防控常態化、全球缺芯的背景下,仍然保持年産值20%以上增長速度,2021年年産值突破1400億元。

  其中重要原因是,人工智能“下車間”,讓傳統産業站上了新賽道。

  “2021年,公司取得了重慶市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的認證。”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説,“我們採用智能設備聯網、信息系統支撐、融合數據分析等,形成智能的車間物聯網&&,實時監控産線生産,實現了生産良率、直通率達到99%以上。”

  目前,園區聯合微電子中心、英特爾FPGA中國創新中心、博世工業4.0創新中心、德國SAP智能製造創新中心、華為鯤鵬計算産業生態重慶中心等創新&&,正匯聚上下游創新企業,加快補齊研發短板,加速“強身健體”,助力重慶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創中心。

電子科技大學重慶微電子産業技術研究院。新華網發

  一群高學歷“小年輕”為何扎堆産業園?

  去年,司春陽迎來了一群“新鄰居”。

  2021年9月,電子科技大學等3所高校研究院在西永微電園開院揭牌,近百名研究生在園區裏開啟新的學習生活。

  一群高學歷“小年輕”扎堆産業園裏,圖什麼?

  “相較於成電本部,身處位於産業一線的西永,能更真切感受到技術的迭代煥新速度。”今年讀研究生二年級的小萬介紹,在課餘時間,時常會參加學校與園區企業共同舉辦的學術沙龍、論壇,那些微電子領域實操多年的企業技術骨幹往往能讓她在很多以往不得解的問題上茅塞頓開。同時,在電子科大重研院,從教室稍稍“邁開腳”就到了産線,這讓她感到學習研究生活更加充實。

  電子科技大學重慶微電子産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劉益安介紹,電子科大重研院自開院以來,與西永園區企業“串門”的次數越來越多。

  目前,電子科大重研院已與重慶聲光電集團、西南集成、聯合微電子、華潤微電子、吉芯科技等多家科學城企業達成合作。

  “例如,我們與吉芯科技簽訂了橫向開發協議,通過發揮電子科大重研院的師生科研優勢,助力企業開發12位高速採樣模數轉換器等産品。”劉益安介紹,這樣的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加快了企業的研發進度,另一方面踐行了重點高校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的使命,同時也為學生打下了紮實的知識基礎,實現了“三贏”局面。

  其實,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點項目,電子科大重研院和西永之間的密切交流,是唱好“雙城記”背景下,成渝兩地加快加深同向發力的一個縮影。

  “在微電子産業領域,成都高校多人才多,産業優勢在於芯片設計,而在重慶,這裡芯片製造企業集聚,兩地牽手,將真正打破壁壘,壯大成渝電子産業的整體實力。”劉益安介紹。

  “微電園是一個園區,但不止於園區。”吳道藩介紹,目前電子科大等5所高校入園設立微電子研究院。

  人才引育模式創新的背後折射出的是西永構建“産業研用一體”的思路,相關負責人介紹,園區正在設計建設100萬平方米微電子科創街,人才公寓、食堂相繼投用,園區“硬設施”正在不斷優化,同時也將着力建立完善一批創新&&載體“軟環境”支撐,栽好“梧桐樹”引來更多“金鳳凰”。

西永構建重慶汽車公園等後汽車生態圈。新華網發

  一批“小改動”如何推動開放大格局?

  1月中旬,一批特殊的貨物搭乘中歐班列(渝新歐)“漂洋過海”來到西永——全國首趟路虎整車在西部(重慶)科學城西永綜保區完成進口保稅倉儲測試,再分撥到西南消費市場。這實現了該品牌整車進口保稅倉儲的突破。

  目前,已有奧迪、保時捷等多個國外品牌整車在西永進行進口保稅倉儲測試。業內人士分析,這反映了汽車品牌進口分撥業務從沿海到內陸的戰略轉移。

  “本次測試的路虎汽車搭載中歐班列(渝新歐)鐵路運抵西永綜保區,總耗時22天,相比傳統的海運縮減了60%的運輸時長。”在此次保稅整車物流承接商看來,“這對品牌商、物流商、倉儲商、4S店和消費者都是件好事。”

  進口分撥路徑的“小改動”,促成了一系列蝴蝶效應的可能性。

  “進口汽車保稅倉儲業務作為西永綜保區一大創新功能,發揮了綜合保稅區口岸資源聚集優勢、內陸樞紐優勢、保稅政策體系優勢,為企業資金壓力做‘減法’,形成汽車企業、倉儲企業及物流企業多方共贏的局面,同時也為市場需求做‘加法’,進一步加快國內進口汽車供應鏈反應速度,推動西永構建汽車公園等後汽車生態圈。”西永海關相關負責人介紹。

  這樣的制度創新“小改動”在西永不勝枚舉。

  吳道藩介紹:“西永微電園堅持自貿試驗區和綜合保稅區融合發展,集中落實了自貿區改革試點任務和國務院促進綜保區高質量高水平發展21條舉措,建成全市首個智慧通關服務&&,推出‘四自一簡’等24項自貿區制度創新,成為內陸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中試點政策最多、貿易便利化程度最高的地方之一。”

  事實上,這些制度得以推行,説到底是乘上了內陸開放的時代浪潮。

  重慶不靠邊、不沿海。此前,中國內陸地區的貨物主要經沿海地區出海,物流周期過長,讓投資者望而卻步。困則思變,重慶將思維和視野向西投射,中歐班列(渝新歐)就此誕生。此後,重慶又在內陸率先打通更快捷的南向“西部陸海新通道”,形成四通八達的國際物流大通道體系。

  而西永是西部陸海新通道在重慶的主要始發地。2011年,國內首趟中歐班列(渝新歐)的發車地,同樣是在西永。

  如今,開放正讓西永加快匯聚全球要素資源。

  例如,2021年,西永綜保區成功“牽手”世界500強跨境電商龍頭企業eBay,並簽訂戰略框架協議,打造人才培養、企業孵化、産業聚集等跨境電商相關項目,項目規劃面積2100平方米,2022年初正式投入運營,項目有望形成百億級産業集群。

  “以前,內陸地區只能被動等待沿海産業轉移,現在可以直接參與國際産業分工,融入全球産業格局。”業內人士指出。

  科技的創新、人才引育模式的創新、制度的創新,讓西永微電園過去一年在“彈丸之地”上斬獲佳績。談到未來發展,吳道藩&&:“我們希望繼續提高‘創新濃度’。”

編輯: 張青
精彩圖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9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