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重慶:“農”墨重彩“豐”景好

潼南區現代農業産業園的檸檬産業領軍品牌——匯達檸檬出口檸檬果實分選線。(本報資料圖片)

  12月21日,大足區與四川資陽市簽訂《共建川渝黑山羊産業技術聯盟合作協議》,意味著中國南方大足黑山羊供種高地和商品肉羊加工基地建設邁出堅實一步;

  同一天,豐都縣召開新聞發布會,提出舉全縣之力打造“現代畜禽産業基地”,不斷增強畜牧業品質效益和競爭力;

  ……

  即將走過的2021,類似的“三農”簽約和新聞發布還有很多。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重慶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通過做強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擴面深化農村“三變”改革等,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農業強

  産業“接二連三”,農産品身價倍增

  每年九、十月份,匯達檸檬集團副總經理徐小玲就要為銷售奔忙,而今年則不同。原來,該公司今年新推出了一款檸檬加工産品——檸檬料理汁,既解決了鮮果銷售難題,又提升了産業附加值。如今,通過精深加工,匯達檸檬已實現了從果皮、果肉、果油到果籽的“榨幹吃盡”,身價漲了幾倍甚至是幾十倍。

  與之類似,城口九重山實業公司自主研發的錘式破碎機解決了山核桃外殼堅硬、人工取仁效率低的加工難題,把過去無人問津的野生核桃加工成了核桃油、核桃精油等高端産品,成為當地重要的富民産業。

  “産業是發展的根基,産業興旺是解決農村問題的前提。”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重慶是典型的丘陵山區,山高坡陡、地塊零碎,農業具有小規模、多品種等特點,要提高農業發展品質效益和競爭力,必須在高品質、好價錢上下功夫。因此,今年我市將産業振興重點放在提質增效上。

  按照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培育和標準化生産思路,我市著力打造特色優勢産業集群,積極創建現代農業産業園和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推動農業全産業鏈發展。同時,貫通産加銷、融合農文旅,出臺推動農産品加工業高品質發展政策,實施品牌農産品網銷行動等,促進農業“接二連三”。

  如今,全市累計發展柑橘、榨菜、檸檬等特色優勢産業3100余萬畝,創建三峽柑橘等4個優勢特色産業集群、6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産業園,培育7個100億級、8個50億級農産品加工示范園區,生態旅遊、養生養老、鄉土文化等新産業新業態不斷涌現。

  此外,為穩住農業基本盤,我市堅持以糧食生産功能區和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為重點,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新建高標準農田190萬畝,累計達到1491萬畝,確保全年我市糧食總産量創下13年來的新高。

  鄉村美

  鄉村建設行動,村民生活更加安心舒心

  白墻灰瓦的民居、幽靜整潔的院落、綠色如黛的青山……通過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畫裏鄉村、夢裏鄉愁正越來越多地在巴山渝水間實現。

  今年,我市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按照“小組團、微田園、生態化、有特色”的思路,有序推進。

  冬至,記者在奉節縣雲霧鄉屏峰村六組村民劉金培家看到,衝水式廁所幹凈整潔,墻壁四周貼滿白色瓷磚。“改廁後安逸多了!”一家人的如廁問題得到了根本解決,劉金培十分高興。

  農村改廁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重頭戲。市農業農村委人居環境和社會事業處處長劉明介紹,為了讓“方便”的事更方便,今年我市率先出臺全國首個農村改廁建設地方標準,進一步完善了農村戶廁規劃、設計、建設、糞污處理、維護管理以及加強糞污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等,切實提高改廁技術水準,真正做到改一戶成一戶。

  除改廁外,今年我市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體係逐步向自然村(組)延伸,加快補齊農村水電路網訊等基礎設施短板,進一步提升村容村貌,基本實現農村人居環境從幹凈整潔到美麗宜居的整體轉變。

  此外,圍繞提升現代鄉風文明水準,我市深挖文化底蘊,在鄰里和諧、移風易俗、遵紀守法、孝道傳承等方面深化開展“孝善巴渝”“家風潤萬家”“九童圓夢”“紅櫻桃·四季有愛”等行動,推進鄉村治理體係和鄉風文明建設,讓村民生活更加安心、舒心。

  農民富

  深化“三變”改革,農民腰包“鼓”起來

  改革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法寶,南岸區放牛村村民劉萍對此感受真切,前不久,她又一次收到了村裏的3萬元分紅。

  放牛村是全市農村“三變”改革試點村。2019年,村裏對集體土地、林地、水域等物質性資源,民俗、古樹等人文資源及已有集體經營性資産進行清産核資,並將經營性資産全部折價入股,成立了放牛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入股南岸區林閣花木種植股份合作社、南岸區秋楓花木種植專業合作社等,1122名村民全部成為股東。

  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讓放牛村在産業發展上大展拳腳,先後發展起花卉苗木和鄉村旅遊産業,打造出桃花、臘梅、映山紅、石斛、盆景等五大生態園,包括劉萍在內的村民們均獲分紅。

  “‘三變’改革激活了‘人、地、錢’等資源要素,實現‘産業連體’‘股權連心’,對促進農民增收、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意義重大。”市農業農村委政策改革處相關負責人説,今年我市在總結推廣農村“三變”改革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面向更多行政村推廣農村“三變”改革,讓更多農民享受改革帶來的紅利——數據顯示,今年我市新增農村“三變”改革試點村1643個,累計達到2234個,佔全市行政村的24.3%。

  截至目前,通過農村産權制度改革,全市盤活集體經營性資産13.4億元,撬動社會資本27億元,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佔比達99.8%,43%的村年經營收入超5萬元,基本消除村集體經濟“空殼村”。

  數讀·重慶推進鄉村振興成效>>>

  218.56億斤

  今年全市糧食種植面積3019.8萬畝,糧食總産量218.56億斤

  428.2萬戶

  截至目前,全市改造無害化農村戶廁6.8萬戶,累計完成農村改廁428.2萬戶

  2234個

  全市新增農村“三變”改革試點村1643個,累計達到2234個,佔全市行政村的24.3%,盤活集體經營性資産13.4億元

  記者趙偉平整理

編輯: 劉文靜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1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