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主旋律劇目市場化運營的底氣從何而來

  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重慶推出了一部演繹紅岩故事的大型舞&劇《重慶1949》,演出期間幾乎場場爆滿,有時甚至一票難求。更出乎意料的是,這部紅色劇完全由社會資本打造創作,政府財政未出一分補助資金,全部實行市場化運營。

  近年來,我國主旋律題材的影視劇日漸興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高票房或高收視率,開闢了“新主流”影視劇市場化運營的新局面。然而,相比影視劇,舞&劇依然顯得小眾和冷清,許多主旋律劇目還離不開財政支持或社會捐助,難以獨立走向市場。

  《重慶1949》走紅市場,一定程度上扭轉了“主旋律劇目難以市場化”的認識誤區。這部劇市場化運營的底氣從何而來?不難發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其成功之道。

  這部謳歌紅岩精神的戲劇,圍繞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到1949年11月27日重慶白公館、渣滓洞的烈士犧牲這58天內發生的真實歷史,進行了全新編劇,講述了身處不同陣營的林子傑、林子豪、林子雄三兄弟之間的骨肉親情、矛盾糾葛和家國情懷,以及他們在各自理想和信仰面前作出的不同抉擇。這部劇不喊口號,而是從革命者的愛情觀、家國情懷等能引發現代人共鳴的矛盾衝突入手,打動了萬千觀眾;在這部劇中,人物雖是虛構卻流淌着紅岩烈士的血液,故事富有新意而又似曾相識,劇中人通過深情演唱現代感較強的歌曲表現內心活動,這樣的內容創新,讓紅岩故事得到了“創造性轉化”。

  這部劇最大的亮點是創新。文藝創新,是內容與形式創新的統一,也體現着科技創新的魅力與美感。比如,觀眾席和舞&實現了360度的旋轉,令觀眾時而穿過狹窄的街巷,時而面對洶湧的嘉陵江,而槍聲就在耳邊響起,炮彈也將“震翻”座椅;透過牢籠,觀眾甚至看得見革命者臉上的血在流淌;抬頭仰望,滾滾的江水從天而降。正是炫酷的舞&高科技與紅色故事的激情碰撞,才讓這部紅色劇目取得了市場化運營的成功。

  不少主旋律劇目一度叫好不叫座,有人甚至認為主旋律劇目只有靠政府補貼才能生存下去。然而,一些成功的創作實踐讓人們看到,主旋律劇目並非只是陽春白雪、曲高和寡,投資人和文藝工作者應該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創造性和創新力,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在內容創作上精益求精,在表現形式上尊重市場規律,創作出更多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劇目來。

  (本報評論員王金濤、陳國洲)

編輯: 劉文靜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06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