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2021共舞長江經濟帶】重慶大足:千年石窟如何再續光華?
2021年12月15日 10:07 來源: 新華網

12月14日,“共舞長江經濟帶·探源千年文脈”網絡主題活動走進大足石刻景區。新華網 韓夢霖 攝

  新華網重慶12月15日電(韓夢霖 王琦)大足石刻是重慶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産,迄今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窟多達75處,造像5萬餘尊,被譽為“中國石窟藝術史上的最後一座豐碑”。近年來,重慶市大足區進一步加強大足石刻的保護利用工作,實施搶救性修復、災害治理等工程,深度挖掘大足石刻的文化內涵,在傳承利用上實現新突破,讓歷史文物活在當下、服務大眾,擦亮世界文化遺産的金字名片,全力打造近悅遠來、享譽世界的“文化會客廳”。

  12月14日,“共舞長江經濟帶·探源千年文脈”網絡主題活動走進大足石刻景區。冬日暖陽照射在石刻之上,千年之前的匠人們開鑿石窟的聲聲錘音,仿佛依然迴響在山谷之中。

  在大足石刻博物館,新一代的巴渝工匠、從事了二十多年文物保護工作的大足石刻研究院保護工程中心主任陳卉麗為採訪團的記者們回顧了千手觀音造像修復的故事。

修復後的千手觀音造像金光重現、熠熠生輝。新華網 韓夢霖 攝

  一根手指的掉落

  開啟歷時八年的搶救性修復

  進入21世紀,矗立山崖千年的大足石刻群像,在長年累月的風侵水蝕下,病害多發。2007年的一天,一根手指的突然掉落引起了國家文物局對千手觀音所遭受病害的極大關注。2008年,全國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觀音搶救性保護工程正式啟動。

  “當時共發現石質胎體風化、貼金層開裂、彩繪脫落等各類病害34種,可以説病得非常厲害,必須要進行手術!”陳卉麗回憶。

  但如此大規模、綜合性石質文物修復,國內沒有先例可循,為此專門匯聚了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等10多家文保、工程單位近百名專家和技術人員聯合“診療”。

  據她介紹,整個修復工程前期研究花了三年時間,才編制出了修復方案,X光探傷、紅外熱像探測等現代科技也首次在大型不可移動石質文物修復中應用。

  修復不只是技術的挑戰,還是修復理念和原則的挑戰。在陳卉麗看來,修復過程中一大難點,就是要找到文物保護、公眾需求、藝術價值三者的平衡點。“文物修復最關鍵的一個就是真實性,這是原則,就行斷臂維納斯一樣,殘缺美是她的真實性。所以修復千手觀音,我們必須堅持保留真實性的原則。”這樣苛刻的要求,也讓修復工作每一步都充滿更大的挑戰。

  在攻克了一個一個難題後,經過8年的努力,2015年,修復後的千手觀音造像金光重現,歷經800多載滄桑風雨後以熠熠生輝的姿態再次展示在世人面前。

  “這次修復開創了國家大型不可移動文物修復的先河,在我們國家文物保護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是大足的驕傲、重慶的驕傲,更是中國的驕傲。”陳卉麗説,修復工程也被評為第三屆全國優秀文物保護工程。

  千手觀音的搶救性修復是大足石刻文物保護工作的一個縮影。“十三五”期間,大足區投入1.46億元,實施17項岩體加固、滲水治理、本體修復等重大文物保護項目,有效遏制了石刻本體病害。大足寶頂山大佛灣水害治理一期工程,解決了幾十年來“臥佛”滲水的老大難問題。川渝石窟保護示範項目——寶頂山石刻臥佛、小佛灣造像修繕工程,寶頂山圓覺洞、北山第168窟等多項搶險加固工程也正有序推動。

游客在大足石刻景區內參觀。新華網 韓夢霖 攝

  石刻走下崖壁、走進人心

  亮相國內最高級別文化藝術殿堂

  大足石刻凝聚的慈、善、孝、義、廉等核心思想理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石窟藝術中積澱的精髓。除了保護好文物,大足區還深入挖掘石刻文化內涵,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發揮大足石刻的傳統文化教育價值和世界文化遺産的社會教育功能。

  大足石刻研究院副院長劉賢高介紹,中共重慶市委組織部、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重慶行政學院將大足石刻命名為市級幹部教育培訓現場教學基地,兼收博采打造孝廉文化實踐教學基地,教育領導幹部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現已輻射到四川、湖北、湖南、江蘇、上海等省市,影響面廣。

  此外,大足區還推動創建以大足石刻為核心、涵蓋川渝石窟研究的地域性學科——“大足學”,將大足石刻研究上升到系統與學科的高度。目前,已在四川美術學院成立了大足學研究院,並積極搭建大足學國際學術研討&&,積極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先後召開“大足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大足石刻修複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石質文物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學術交流活動二十余次。

  此外,由大足區委宣傳部、大足石刻研究院組織編寫的《以石為鏡——大足石刻優秀傳統文化圖譜》即將完成並出版,該讀本圍繞大足石刻造像題材和碑刻銘文,緊扣慈、善、孝、義、廉等主題元素,深入淺出,圖文並茂,為傳承弘揚大足石刻優秀傳統文化賦予了新的時代價值和意義。

  “大足不僅要挖掘好石刻文化,更要讓石刻文化走出去、活起來,走下崖壁、走進人心,推動大足石刻走出國門、享譽世界”。劉賢高&&。

  今年9月17日,“殊勝大足——大足石刻特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品共計82件(套),文物圖片近百張,以及多個多媒體視頻。這是大足石刻首次登上國內最高級別的文化藝術殿堂。

  為了讓石刻文化走出去,近年來,大足區啟動“大足石刻世界巡迴展”和百場展覽、百場講座、百館贈書、百集微視頻展播“四百工程”文化旅游推廣活動,先後在英國、加拿大、日本及國內北京、天津、成都、蘇州等地展出20余場,講好大足石刻的故事。此外,大足區還着力推動“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聯盟”“巴蜀世界遺産聯盟”建設,成立敦煌、雲岡、龍門、大足四大石窟戰略發展聯盟,建立四大石窟世界遺産地深度合作機制。

游客在大足石刻博物館內拍照留影。新華網 韓夢霖 攝

  長江文化的不朽傳奇

  在新時代續寫新的文明之光

  大足石刻,這片開鑿在崖壁上的不朽傳奇,長江文化、中華文化的瑰寶,還將在新時代續寫新的文明之光。

  據介紹,接下來,大足區還將以創建中國南方石質文物保護科研基地為目標,加強與國內外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合作,強化保護技術研究,重點攻關高溫高濕條件下南方石質文物保護的關鍵技術,大力提升保護技術水平。進一步加大大足中小型石窟的保護管理力度,全面提升大足石刻文物保護管理水平,啟動大足中小型石窟三年滾動保護計劃,從長效機制、本體保護、安全防範、環境整治、設施配套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改善中小型石窟文物保護管理現狀,讓68處散佈的中小型石窟成為留在人們心中不忘的“鄉愁”。

  同時,擴展大足石刻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緊緊抓住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的契機,同川渝地區相關文物保護機構、研究機構一道,共同推動大足石刻與川渝地區其他石窟寺實現保護、研究、展示一體化,打造川渝石窟寺國家遺址公園。

  此外,大足區還將大力實施大足石刻數字化工程,實現永久保存、永續利用。強化物聯網、雲計算、虛擬現實等現代技術應用,加強智慧博物館和智慧景區建設,建成大足石刻數字博物館、大足石刻數字展示中心。開發大足石刻數字影視、數字雕塑、數字文創産品等,力爭推出一批高品質數字化成果。

編輯: 王龍博
精彩圖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51128163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