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科大訊飛為何三次“牽手”永川?

  不久前,科大訊飛宣布,將在重慶雲谷·永川大數據産業園落戶科大訊飛人工智能基地。

  作為全國知名的科技企業、語音領域的龍頭,科大訊飛已不是第一次與永川“牽手”。

  早在2016年,科大訊飛就與永川在智慧教育方面進行了合作,隨後又在人才培訓上達成共識,此次可謂第三次“牽手”。

  科大訊飛為何會多次選擇與永川合作?

  愉快的合作經歷

  “同學們知道‘金’字的正確筆順是怎樣的嗎?”在永川區神女湖小學,語文老師羅霞走到學生中間,一邊操作課件,一邊講解。只見展示內容迅速由智慧終端投影到電子白板屏幕上,也投射到了每個孩子的平板上。

  這是永川智慧教育&&的功能之一,能讓學生更形象、直觀地看到筆順、拼音等,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興趣。而該&&已經在永川區全面鋪開,覆蓋超過130所學校、超8000名教師、14萬學生。

  這個&&,是科大訊飛與永川第一次合作的成果。

  “永川給我們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包括學校、場地、服務、協調等。”科大訊飛副總裁、西南片區總裁婁超&&。永川區相關負責人也稱,科大訊飛是一家規範、有實力的企業,為企業服務也很省心。

  據介紹,在科大訊飛的支持下,永川智慧教育&&成為全國首個覆蓋全區的智慧教育&&。永川也在2018年被評為全國網絡學習空間應用及普及活動優秀區。

  成功合作後,科大訊飛很快又與永川區開展了第二次合作。

  2018年,經過永川區協調,科大訊飛與位於永川區的重慶城市職業學院聯手,共建了大數據産業學院。學院圍繞大數據、雲計算等應用領域,開展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相關領域應用技術研發、創新模式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截至2020年底,該學院學生在各級技能競賽中屢獲殊榮,其中包括國家級競賽一等獎。學院建立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25個,積極拓展就業渠道,與阿里巴巴、海康威視、博彥科技等企業建立定向型人才培養合作。據了解,該學院首批學生已畢業,就業率達95%。

  “與永川的兩次合作,讓我們感受到這個城市對企業的重視與支持,也讓我們有了繼續合作的意願。”婁超説。

  眾多相關企業落戶

  合作愉快是打動科大訊飛的“軟實力”,而永川近年來在産業引進上的成效,是讓科大訊飛願意持續深耕永川的“硬實力”。

  今年10月,達瓦未來科技公司發布了國內首部全LED虛擬拍攝電影概念片《未知行星》,標誌着該公司在虛擬製片、虛擬拍攝等關鍵核心技術上已成功破解關鍵難題。

  這是落戶在重慶雲谷·永川大數據産業園的企業之一。包括它在內,園區聚集了山喵影視、艾爾平方、動漫島、靈貓游戲等120余家文創企業,涉及先進影像製作、文化創意設計、大數據分析及採集、游戲運營、文體直播等領域,為永川打造全國一流數字文創産業基地奠定了堅實基礎。

  數字文創産業只是園區方向之一。近年來,永川區還引入了不少龍頭企業,以推動大數據智能化發展。

  比如百度公司。2019年8月,百度、重慶車檢院、永川區三方合作實施的“西部自動駕駛開放測試與示範運營基地”在永川落戶。今年4月,由百度公司、金龍客車共同打造的3&L4級自動駕駛中巴車正式駛上街頭投入載人運營,在全國開創了在城市道路率先投用自動駕駛公交車的先河。

  再如阿里巴巴。2020年,阿里巴巴(永川)客戶體驗中心項目正式落戶重慶雲谷·永川大數據産業園,計劃在永川打造集消費者/商家電話諮詢服務中心、交易保障中心、消費大數據綜合展示中心的阿里CCO項目,計劃建設客服座席5000席。

  “永川區近幾年發展迅速,尤其是在大數據、智能化、先進製造業方面。”婁超説,這裡良好的發展氛圍與環境,也堅定了科大訊飛加大與永川合作的信心。

  打造人工智能産業生態

  科大訊飛選擇與永川合作,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以永川乃至重慶為核心,輻射整個西南地區。

  “在大數據智能領域,一家企業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可以通過一家企業,引入上下游,形成生態聚集。”婁超説,科大訊飛是業界龍頭,在永川落戶人工智能基地項目,也是其西南區布局的重要一環。所以,本次科大訊飛落戶的不僅是一個項目,更是一個産業生態。

  根據協議,科大訊飛將與永川共建人工智能産業基地,重點打造AI協同創新中心、西部大數據産業人才教育中心、智能硬體生産中心、人工智能數據標注中心,N項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的“1+4+N”的産業生態體系。

  以AI協同創新中心為例。科大訊飛將構建“數字辦公、AI+財務、AI+招聘、AI+生産、AI+營銷、數據中&與AI中&”等20多種場景化解決方案,開展400多項技術賦能。

  婁超介紹,目前,基於科大訊飛400多項人工智能底層技術的創新團隊,全國已有280萬個(其中重慶有5.2萬個),且以平均每個月增加9萬個的速度快速增長,科大訊飛永川人工智能産業基地將吸引大批創新團隊前來創新創業。未來5年,永川有望聚集500家左右的相關企業,年産值將超過20億元。

  本報首席記者 楊駿

編輯: 劉文靜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207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