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學黨史成為“領頭雁”上任“第一課”

  開門就“衝刺”,上任即“趕考”。

  今年3月,萬州區610個村(社區)選舉産生了新一屆黨組織。為了讓這群懂政策、有想法、肯帶頭、能吃苦的基層黨組織帶頭人當好“領頭雁”,萬州區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把學黨史作為他們上任“第一課”,引導他們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如今,這群“領頭雁”正扛起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以為民辦實事的行動,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學史力行 切實增強責任感

  如何激發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的潛力,讓其更加積極地參與鄉村振興?

  萬州區著力引導新任基層黨組織書記加強政治建設、提升黨性修養,舉辦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專題培訓班,通過“三會一課”、主題黨日、微型黨課等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集中學黨史活動。

  不僅如此,萬州區還充分運用萬州及周邊區縣學習教育資源,組織基層黨組織書記走進廉政教育中心、巫山縣下莊村、生態豬養殖基地等地現場學習,引導其切實增強責任感和擔當精神。

  萬州區余家鎮組織22名村(社區)黨支部書記到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取經”。聽完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的講述後,橋亭村支部書記王國榮深有感觸地説:“我所在的橋亭村,自然環境條件比下莊好十倍百倍,此行之後,我更有信心把橋亭村建設得越來越好。”

  如何學史力行,在工作中打開新局面?分水鎮石碾村結合村裏發展的青脆李産業,在村裏成立了青脆李培訓學校,定期對周邊鄉鎮的青脆李種植戶開展技能培訓,將學校辦在了田間地頭。

  石碾村黨委書記舒權輝説,村裏發展起青脆李産業,但老百姓不能只守著種李、賣李一條路,村裏成立了農機合作社,通過“專業合作社+社會化服務+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模式,為周邊鄉鎮提供青脆李的施肥、修枝等服務,以此讓石碾村的青脆李産業鏈條得以延伸,“有了這筆收入,今年的村集體收入預計能突破50萬元大關。”

  聚焦産業 找準發展新路徑

  “我承諾,未來5年,要以一往無前的拼勁,帶領村民把中興村打造成村美民富的五星三A示范村。”今年3月2日,站在萬州區長坪鄉中興村支部換屆競選演講臺上,48歲的汪其中鄭重地向村民許下承諾。

  “既要建強班子,也要建美村子。”汪其中告訴記者,今年換屆選舉後的上任“第一課”就是學黨史,思考如何帶領村民接續奮鬥鄉村振興新征程。接下來他是這樣做的:村裏近年來新發展的白茶基地今年投産了,他組織村民採收集體茶園的白茶,過去“空心”的村集體有了收入,可以用來發展村裏的公益事業;為近年來引進的5家農業公司解決各種困難;為村裏謀劃農旅融合産業路徑……一係列舉措聚焦産業振興,找準發展路徑,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引育人才 新人帶來新招數

  在這批新上任的“領頭雁”中,“80後”“90後”的比例明顯增加,這群精力充沛、富有朝氣的年輕人,為廣袤鄉村的發展帶來了“新意”。

  35歲的石田,大學本科畢業,今年3月當選白土鎮譚家村黨總支書記。他頭腦靈活,年輕有拼勁,但如何贏得老百姓的信任呢?

  石田想出的招數讓大家大吃一驚——種紅薯和馬鈴薯。“不就是種了一輩子的‘三大坨’嗎?”村民們最開始對此嗤之以鼻。但石田並不是要帶大家走老路。前些年,村裏建起“兩薯”加工廠,由于管理、技術不到位,一直虧損面臨倒閉。後來,在當地黨委政府和幫扶單位的幫助下,“兩薯”加工廠又重新運作起來,石田打的就是種“兩薯”、發展加工業的主意。

  石田流轉了80畝土地帶頭種紅薯,帶動村裏近60戶大戶、200戶農戶種紅薯。今年10月,紅薯收獲後,他又動員大家利用空出來的土地種菜。這樣,一塊土地就能有兩份收獲……隨後,依托人頭寨旅遊景區建設,譚家村開始發展鄉村旅遊,他又帶著村民發展民俗旅遊,走農旅融合之路。

  今年,溪口鄉高山村新來了兩位年輕人。一位是35歲的張亮,高山村副支書;另一位是31歲的程玲,高山村支部委員。兩位年輕村幹部的到來,為小山村的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過去,當地老百姓賣土貨全靠商販到府收購,或輾轉背去場鎮、縣城趕集販賣,兩位年輕姑娘進村後,沒過幾天就申請開通了網店,並協調物流企業,將當地大米、土雞蛋等農副産品通過電商平臺賣向了全國各地。當地群眾説,這樣的村幹部有頭腦,鄉村振興更有盼頭了。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179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