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畔,位於重慶紅岩村52號的紅岩革命紀念館,每天都有不少游客前來參觀學習,接受紅色教育。日前,黨中央批准了中央宣傳部梳理的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係的偉大精神,紅岩精神位列其中。
12月15日,“共舞長江經濟帶·探源千年文脈”網絡主題活動走進紅岩革命紀念館。展廳裏,一張張歷史照片、一件件珍貴革命文物,向記者一行訴説着老一輩革命家風雨如磐的鬥爭歲月。
“共舞長江經濟帶·探源千年文脈”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記者走進紅岩革命紀念館參觀了解。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尹建紅 攝
老印刷機見證《新華日報》戰功
紅岩革命紀念館陳列館外墻體採用萬餘塊優質紅色花崗石幹挂而成,整幢建築由下向上傾斜,宛如一塊倒臥的巨大紅色岩石,象徵着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培育的紅岩精神堅如磐石、永放光芒。
位於二、三樓層的紅岩革命紀念館“千秋紅岩——中共中央南方局歷史”陳列展,全面展示了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駐守8年,為爭取政治民主和抗戰勝利以及戰後中國光明前途作出的艱苦奮鬥和卓越貢獻。一件件飽經滄桑的珍貴史料、一幅幅定格歷史的寶貴照片,彰顯着寶貴的精神內涵。
在紅岩革命紀念館裏,採訪團在作為“鎮館之寶”的一台印刷機前久久駐足。這並非一台普通的印刷機,而是在烽火中被稱為“抗戰號角”“人民喉舌”的《新華日報》所用。
《新華日報》是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中國共産黨在國統區公開發行的唯一機關報,該報社還編印發行了《群眾》周刊,它們是中國共産黨首次在全國公開發行的黨報黨刊。
1937年,負責籌備《新華日報》和《群眾》周刊的潘梓年在武漢購得這&印刷機,1938年1月11日,《新華日報》在武漢正式創刊。隨着武漢失守,報社從武漢撤離輾轉遷往重慶,印刷機也隨之撤至重慶西三街。
在日軍對重慶狂轟濫炸時,報館遷往與紅岩毗鄰的虎頭岩。印刷機在山岩間簡易防空洞內繼續工作。在《新華日報》堅持發行的九年一個月十八天,3231期中,這&印刷機一直擔負着《新華日報》和《群眾》周刊繁重的印刷任務,為喚起民眾,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建立了歷史功勳。
“人文渝中”助推産業升級
渝中區是紅岩精神的發源地,有着光榮的革命傳統。目前,渝中區28處革命文物遺址中,向公眾對外開放的就有22處。近年來,該區還大力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對抗建堂舊址、八路軍重慶辦事處舊址、重慶談判舊址群等一批革命文物進行了保護修繕,對周公館、《新華日報》營業部舊址等一批革命文物展覽展陳進行了提檔升級,讓紅色資源“圈粉”無數。
“渝中是重慶開始生長的地方,積澱了3000年江州城、800年重慶府、100年解放碑的深厚歷史底蘊,孕育了巴渝文化、統戰文化、抗戰文化、紅岩精神等,是重慶曆史文脈傳承最完整、文化資源最富集的地區。”渝中區相關負責人&&,全區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9處。
近年來,渝中區圍繞“人文渝中”這張名片,不斷完善旅游、商貿、金融、互聯網等産業鏈條,實現城市的有機更新。
今年10月,渝中區人民政府與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以下簡稱“商務部研究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圍繞人力、智力、信息等方面深入合作,共同打造解放碑—朝天門世界知名商圈。
據介紹,接下來,渝中區還將積極發揮歷史文化在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進現代服務業引領區、歷史文化傳承區、創新開放窗口區、美好城市示範區建設,用心用情用力講好歷史故事,在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發展戰略中展現新作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