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12月17日電(韓夢霖 王琦)在17日舉行的《重慶市知識産權保護和運用“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解讀新聞發布會上,重慶市知識産權局黨組書記、局長李雷霆介紹,《規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12個預期性定量指標、部署了5個方面重點任務、設立了10個專項工程。
這12個預期性定量指標為: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6件、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2件、海外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700件、每萬戶市場主體有效註冊商標量達到2100件、地理標誌擁有量達到300件、馬德里商標國際註冊累計申請量達到450件、普通作品版權登記量(當年值)達到20萬件、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量(當年值)達到5萬件、知識産權質押融資登記金額達到140億元、版權産業的行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7.18%、知識産權服務業營業收入達到10億元、知識産權保護社會滿意度達到82分。
《規劃》部署了5個方面重點任務。一是建設以優化創新和營商環境為導向的知識産權保護體系。二是完善以提升創新能力為導向的知識産權創造機制。 三是提升以促進産業發展和區域融合為導向的知識産權運用效能。四是健全以便民利民為導向的知識産權服務體系。五是營造以促進知識産權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的基礎環境。
《規劃》還設立了10個專項工程:實施知識産權保護能力提升工程,重點建設中國(重慶)知識産權保護中心等;實施重點領域知識産權保護工程,助推産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實施高價值專利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工程;實施商標品牌建設工程,建設重慶市品牌培育中心,打造一批區域公共品牌和知名品牌;實施版權創新助推文化産業發展工程,建設西部領先的版權産業示範區;實施知識産權運營和金融創新工程,建設重慶知識産權運營中心和知識産權綜合交易平台;實施地理標誌運用促進工程,建設地理標誌運用示範基地;實施知識産權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建設重慶市知識産權公共服務平台,打造知識産權服務業集聚區;實施知識産權人才培養工程,支撐知識産權事業高質量發展;實施知識産權文化建設工程,營造良好的創新文化氛圍。
據李雷霆介紹,在知識産權服務方面,重慶將進一步夯實知識産權公共服務基礎。建設重慶市知識産權公共服務平台和知識産權大數據中心,加快知識産權信息化智能化基礎設施建設,開展智能化政務服務。同時,推進知識産權公共服務網點建設,推動區縣建設知識産權綜合服務中心,規範知識産權公共服務,優化知識産權公共服務環境。
此外,重慶還將持續深化知識産權“放管服”改革,推進知識産權申請註冊登記便利化改革,整合國家知識産權局重慶業務受理窗口業務功能,實現專利、商標、地理標誌等業務受理“一窗通辦”。改進服務方式,推行電子申請、電子票據、短信提醒服務。面向多層次、多樣化知識産權信息服務需求。
“下一步的工作,我們將強化專題數據庫建設,面向企事業單位尤其是重點企業和行業的組織、主體,結合實際需求,開展區域規劃、産業規劃、企業經營、研發活動、人才管理等專利導航活動。面向國家和地方重點産業、企業等市場主體開展專利預警服務。”李雷霆&&。
同時,重慶還將完善支持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吸引國內外高水平優質服務機構落戶重慶,推動建設國家知識産權服務業集聚區。創新知識産權服務機制與模式,推動重點企業和園區探索建立知識産權專員派駐機制,促進知識産權服務與産業互補互促。加大知識産權服務業監管力度,健全監管機制,轉變監管理念,創新監管方式。
在促進重慶市知識産權創造方面,“十四五”時期,重慶將促進高價值專利、知名商標、精品版權、優質地理標誌、優良植物新品種等高質量知識産權數量大幅增加。具體工作包括:實施知識産權“強企”行動,建立健全知識産權與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的良性互動機制,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進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深化重大科技研發項目知識産權“伴隨式”服務改革,加大對全市創新基地和創新主體的幫扶力度,提升創新主體知識産權産出質量;實施高價值專利培育計劃,建立以運用為導向的高價值專利培育機制,推進高價值專利培育示範載體建設;實施高價值專利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工程、商標品牌建設工程、版權創新助推文化産業發展工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