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埋頭苦幹勇毅前行 走好新時代趕考路

  李應蘭

  盧紅

  張安疆

  蒲彬彬

  何慶(本組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訪談嘉賓:

  江津區委書記 李應蘭

  榮昌區委書記 盧紅

  潼南區委書記 張安疆

  開州區委書記 蒲彬彬

  武隆區委書記 何慶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現在,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的趕考之路。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我們一定要繼續考出好成績,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展現新氣象新作為。

  結合自身實際,各地如何更好貫徹全會精神,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埋頭苦幹、勇毅前行,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重慶日報就此採訪了部分區縣主要負責人。

  加快建成高水平同城化發展先行區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發出了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贏得更加偉大的勝利和榮光的號令。”江津區委書記李應蘭&&,江津是重慶主城都市區中的四個“同城化發展先行區”之一,被市委、市政府賦予了“率先實現與中心城區同城化發展”的重要使命。

  在新的征程上,江津區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具體行動,切實扛起大擔當、展現大作為、培育新增長點,努力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的趕考之路上展現新氣象。

  一是推動同城化發展邁上新&階。高水平編制國土空間分區規劃,推動交通設施、産業分工、功能配套等與中心城區同城化發展。以建設渝川黔區域合作共贏先行區、協同建設川南渝西融合發展試驗區、瀘永江融合發展示範區為抓手,深度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和全市“一區兩群”協調發展。

  二是推動科技創新實現新跨越。繼續大力實施以大數據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動西部(重慶)科學城江津片區發展,並以之引領帶動江津全地域、全領域創新,加快建設重要的科技創新基地、先進製造業基地。

  三是推動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以江津綜保區建設為引領,以更加開放的態度、更加開放的思維,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加快構建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打造重要的內陸開放前沿陣地,全面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發展。

  四是推動鄉村振興展現新面貌。江津不僅是工業大區,也是農業大區。將認真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把鄉村振興作為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着力繪就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奮力建設成渝腹心現代化新興城市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充分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強烈的歷史擔當,必將推動全黨實現思想上空前統一、政治上空前團結、組織上空前有力、作風上空前過硬。”榮昌區委書記盧紅説,作為主城都市區橋頭堡、重慶向西第一站,榮昌將全面貫徹落實全會精神,“十四五”期間,要着眼於科技創新、現代産業和對外開放,走好新時代的趕考路。

  一是全力打造農牧特色科創高地。加快以畜牧為引領,陶瓷、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智能裝備為支撐的“一主引領、四輪驅動”科技創新中心平台建設,科技型企業數量實現倍增,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00家,市級科技型企業1000家以上,全區R&D投入強度達3%以上,國家高新區進入全國百強行列。

  二是全力打造現代産業集聚高地。傳統産業、新興産業、特色産業、未來産業的先進製造業體系基本建立,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加快形成,産業基礎能力和産業鏈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國家高新區提質擴容至50平方公里,打造超千億級的生豬全産業鏈農牧高新産業和食品、服飾、陶瓷為支柱的消費品工業集群,大力發展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智能製造3個三百億級主導産業,成為重慶都市區工業經濟的重要陣地。

  三是全力打造成渝主軸開放新城。推動農牧特色廣富綜合保稅區取得實質性進展,與毗鄰地區一體化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公鐵水空”多式聯運體系更加完善,內暢外聯的通道更加暢通,川南渝西綜合物流園基本建成。畜牧、陶瓷等國際論壇更具影響力,“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度不斷提高,東西合作交流更加緊密,營商環境更加優化,加快建設成為成渝地區腹心現代化新興城市。

  開創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潼南區委書記張安疆&&,潼南區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立足主城都市區橋頭堡定位,細化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任務,圍繞建設成渝中部新興産業集聚區、全市鄉村振興示範引領區、産城景融合發展生態城市,砥礪前行、真抓實幹,開創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加快科技創新引領增動能。構築科創平台,升級建設國家高新區,高質量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加快建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引育科技創新平台100個。強化科技賦能,加大5G、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應用,推動企業“設備換芯”“生産換線”“機器換人”,打造智慧農業生産基地,建設智慧物流産業園。推廣科技運用,建成城市數據共享交換平台、數據治理平台等,讓群眾共享智能生活。

  加快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強支撐。抓延鏈成群,培育裝備製造、特色消費品、環保新材料、綠色建築建材四個百億級産業,建設全市重要先進製造業基地,力爭2025年工業總産值突破1000億元。抓招商引資,聚焦主導産業、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新技術産業,精準引進一批投資大、效益好、産值高的行業頭部企業。優化營商環境,集中扶持培育一批骨幹龍頭企業,推動企業升規上雲上市。

  加快現代農業提質增效揚優勢。做大特色産業,鞏固蔬菜、檸檬、糧油、水産、花椒、生豬等産業優勢,打造“西部綠色菜都”“國際檸檬之都”。做強精深加工,發展壯大生物制藥、大健康、調味品、綠色食品等精深加工産業。做靚鄉村旅游,突出“鄉情鄉愁鄉韻”,辦好菜花節、檸檬節系列特色節會,打造鄉村休閒旅游目的地。

  生態優先打造綠色發展升級版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在新的趕考路上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體現和堅持發展。”開州區委書記蒲彬彬説,開州地處三峽庫區腹地,有着獨具特色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雪寶山和全市水域面積最大的城中湖泊漢豐湖,綠色是開州的底色和靚色,生態是開州的價值和品質。開州將更加堅定自覺地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探索生態優先新路子,打造綠色發展升級版,更好實現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有機統一。

  一是彰顯山水自然之美。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保護和修復,嚴格管控生態空間,以雪寶山、南山、鐵峰山三大山系,東河、南河、浦裏河三大水系和漢豐湖、澎溪河兩大濕地為框架,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落實河湖庫長制,以漢豐湖水環境保護為重點,統籌抓好“三水共治”。深入實施林長制,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持續開展“三里共治·清水彩林”工程、濕地綜合利用示範工程和消落區生態恢復治理工程,用綠色扮靚“三江三里”,讓開州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

  二是彰顯生態制度之力。全面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完善綠色發展考核評價機制,壓緊壓實黨政主體責任和行業監管責任。加快構建生態環境監測網絡,落實排污許可制,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長效機制,完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機制。營造社會力量投身環保事業濃厚氛圍,讓保護環境、擁抱綠色成為全民自覺。

  三是彰顯綠色發展之效。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部署,加快構建綠色産業體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全面提高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品質,加快提升綠色製造業能級,全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做亮“帥鄉帥湖·開心開州”品牌,全力打造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全市重要綠色工業聚集區、大三峽大秦巴接合部國際旅游度假區,加快建設“雙千”經濟、“雙百”山水公園城市。

  深入實施融合發展協同推進人民富裕

  “十九屆六中全會指出,要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這更加堅定了我們加快綠色高質量發展步伐的信心和決心。”武隆區委書記何慶説,武隆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利用得天獨厚的生態、旅游、區位、山地優勢,強力實施“生態優先、旅游引領、三産融合、強區富民”,加快建設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聚焦國際化促轉型升級。打破思維定式,抓住用好航空高鐵時代到來的機遇期、窗口期,全面推進以國際化為引領的武隆旅游“三次創業”。堅持問題導向,深入挖掘利用優勢資源,聚焦高端旅游消費需求,在景區品質、配套設施、接待水平、對外營銷和文化打造上與國際先進接軌,全力加快補齊旅游基礎設施短板,豐富完善旅游業態,強化營銷推介,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認真做好當前山地戶外運動公開賽等重大國際賽事申報籌備和全區旅游對外宣傳營銷工作,推動全方位提檔升級,不斷提升武隆旅游的全球知名度和影響力。

  突出融合化促産業興旺。以“+旅游”引領一二三産業深度融合發展,加快構建現代化綠色産業體系,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多元發展桑産業,全力創建“全國有機農産品基地”示範區,提質發展生態畜牧、高山果蔬、高山茶葉等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讓更多特色農産品成為高品質旅游消費品。壯大新能源汽車、清潔能源等生態工業,發展旅游裝備、文旅商品、旅居産品製造等産業集群。引進國際知名酒店、餐飲、醫療、會展等品牌企業,打造現代服務業産業集群。培育運動康養、休閒康養、滋補康養、溫泉康養等産品,打造“康樂”旅游品牌。

  着力全域化促百姓共富。高水平抓好生態環境保護,鋪展山水共融、人文共美的生動畫卷,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全域美麗大花園。用好“全域旅游示範區”金字招牌,精心優化空間布局,豐富低空飛行、戶外探險、冰雪旅游、研學旅游、自駕旅游、房車露營等業態,打造水上娛樂、水上運動、游艇觀光等産品,帶動更多老百姓增收致富。

  主持人:

  重慶日報記者 王翔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097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