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尋訪重慶統戰地標 多處特別設計紀念重要歷史時刻

  九三學社成立舊址紀念碑。記者 何賽格 攝/視覺重慶

  青年大廈

  1946年5月4日,九三學社成立大會在重慶青年大廈正式召開,青年大廈由此成為九三學社發祥地。上世紀80年代末期,青年大廈拆除,舊址建起德藝大廈。2005年,在距離青年大廈原址20米處的人民公園內,九三學社成立舊址紀念碑建成。

  地標講述人:黃華,九三學社市委會專職副主委。

  重慶人民公園內,靜靜地矗立着一座九三學社成立舊址紀念碑,紀念碑周圍的公園平地,是周邊居民散步、休憩、跳舞的好去處。

  距離九三學社成立舊址紀念碑大約20米處,是德藝大廈。這裡就是九三學社發祥地——重慶基督教青年大廈(以下簡稱“青年大廈”)原來所處的位置。

  以一桌飯菜為掩護,民主科學座談會地點常變

  1944年下半年,為響應中國共産黨關於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主張,抗戰時期先後來到重慶的一部分文教、科學技術界的高級知識分子許德珩、潘菽、梁希、黎錦熙、勞君展、涂長望、張雪岩、黃國璋、葉丁易、稅西恒等,發起了民主科學座談會,討論民主與抗戰問題,主張“團結民主,抗戰到底”,發揚“五四”反帝反封建精神,為實現人民民主與發展人民科學而奮鬥——這個組織就是九三學社的前身。

  “大家在民主科學座談會探討時局、發表意見,因為內容敏感,不得不時常變更會議地點,有時在許德珩家,有時在稅西恒家,有時也在中蘇文化協會等地。”九三學社市委會專職副主委黃華與許德珩之孫許進相識,他曾聽許進講述,當初在許德珩、勞君展夫婦家中開會,夫婦倆同為教授,經濟比當時其他知識分子寬裕,總會招待與會人士在家吃飯,以一桌飯菜為開會作掩護。但招待的次數多了,夫婦倆經濟也變得緊張,甚至在開學前一天還湊不齊一雙兒女的學費。

  後來,民主科學座談會的規模越來越大,大家又轉至原重慶自來水公司總工程師稅西恒的工作地點或家中開會。在這段時間前後,吳藻溪從日本留學歸來,為大家&&了青年大廈作為會議地點。

  為紀念抗戰勝利,故稱“九三座談會”

  1945年9月3日,是日本簽字投降正式生效的日子,標誌着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也標誌着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結束。在這舉世慶祝的一天,“民主科學座談會”召開了擴大座談會議。

  會議決定擴大成員,建立組織,以9月3日這個日子命名,故稱“九三座談會”。此後,褚輔成、許德珩、張西曼等開始籌組九三學社。

  1946年5月4日,九三學社成立大會在重慶青年大廈正式召開。記者在九三學社市委會翻閱歷史照片看到,青年大廈沿斜坡建有5層,大門處寫有“青年大廈”4字。

  紀念碑多處體現“九三”“五四”

  上世紀80年代末期,青年大廈拆除,舊址上建起德藝大廈。2004年,九三學社市委會在舊址附近的人民公園建立紀念碑的想法,得到了中央統戰部、九三學社中央和中共重慶市委的大力支持。

  “當時,我們向全國徵集了設計方案,最終主要採用了重慶大學教授張春新的方案,結合了其他設計方案的個別內容。”黃華介紹,紀念碑高5.4尺,寬9.3尺,均為紀念9月3日和5月4日兩個重要歷史時刻。

  工人在施工過程中得知其背景意義,主動在地面鋪磚時也以豎9橫3的序列排序,以獨特匠心將紀念碑打造得更具意義。

  2018年,人民公園實施改造,九三學社市委會也抓住機會對紀念碑進行了改造和美化,在紀念碑後側雕刻《九三學社成立始末》文字,在紀念碑右側增設了浮雕,展現當年科學技術界高級知識分子籌組九三學社的會議場景。同樣為紀念抗戰勝利和九三學社成立,這座浮雕長9米,高3米。 

編輯: 陶玉蓮
城市相冊
欄目精選
每日看點
重慶正事兒
本網原創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071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