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員騎手王曉斌(右)每天奔走在社區各個角落,為居民傳遞生活物資。
“是這兒,給我吧。”與停靠線外的一位快遞小哥確認地址後,黨員志願者王曉斌接過包裹,傳遞給臨時管控區警戒線內的另一位志願者。經過消毒處理後,這份物資才會送達小區住戶。
昨天是美團跑腿騎手王曉斌在甘家口街道做志願者的第11天,嚴格“層層把關”式的物資傳遞,讓他們成了居民和外界來訪者之間的一座“安全橋梁”。
4月28日,海淀區甘家口街道出現確診病例,有居民樓劃為臨時管控區。為保障管控區內居民能及時收到生活物資,王曉斌當天就報名成為一名“駐紮”在管控警戒線外的志願者:送往社區的外賣、快遞等生活物資,經由他們進行消殺和分發後,再傳遞至管控區內的志願者手中,從而最大程度避免外賣、快遞小哥與管控區居民的直接接觸。
王曉斌所在的白堆子社區,從內到外被劃分為三個區域:外界區、緩衝區、社區內。社區內外由一條警戒線分割,社區內為管控區,社區外到馬路邊又被留出一條約10米長的通道作為緩衝區。所有送到社區的外賣、快遞,都先由王曉斌和其他志願者在緩衝區裏簽收,經過消殺分揀後再傳送至管控區內。
“這樣做一方面能提高送貨效率,幾號樓在哪個方向我都清楚,送貨員給我就行,我們分揀後能很快幫居民送去;另一方面盡可能讓其他騎手、快遞小哥遠離管控區,減少他們的彈窗風險。”王曉斌説,“我是黨員,就覺得自己應該最先站出來。既然有能力為大家分憂解難,就順手做一些。”
上午9點到11點、下午4點到6點期間,送到小區的快遞、生活物資包裹比較集中,每天這兩段時間就是王曉斌最忙的時候。“來,確認一下地址,沒問題交給我就行了。”在緩衝區外,王曉斌一刻不停地轉運着外界送來的快遞、外賣,黃色工服胸前時刻別着一枚小小的黨徽。
“這幾天什麼物資都送過,大到幾十斤的米麵糧油,十多斤重的蔬菜、水果,小到方便麵、衞生紙。每天交接的物資大概得有200多單,平均一天下來要消毒40多次。”5月1日勞動節當天,王曉斌也選擇在社區門口的緩衝區外度過。上午完成100多單物資傳遞後,他和其他志願者互相幫忙、完成全身消殺之後,就地坐在路邊吃了午飯。
實際上,在這次擔任社區志願者之前,王曉斌早就是甘家口街道美團志願服務隊的隊長。他帶領十幾名美團騎手組成的“甘小美”美團志願服務隊,在跑單間隙常態化地參與社區助老敬老、社會治安等志願服務,經常給獨居老人送菜、陪老人聊天。“這次社區有需要了,我肯定要第一時間過來。”王曉斌説。(記者 楊天悅)
(原標題:黨員騎手擔任“緩衝區”配送志願者 層層把關 架起物資傳遞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