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意漸濃,來自全國各地的新鮮蔬菜匯聚北京。薺菜、穿心蓮、蒲公英、芝麻菜、番杏……新發地特菜交易大廳裏,各種特菜品種琳瑯滿目。記者從北京最大的“菜籃子”新發地市場獲悉,近年來特菜所佔市場份額越來越大,目前已達4%,每天上市量在800噸左右。特菜漸漸成為市民的家常菜。
前段時間,特菜中的香椿以“天價”衝入人們的視線,每斤能賣到上百元。如今在市場上,香椿的批發價格已經回落到每斤55元左右。
“那時因為剛上市,量特別少,吃的就是‘一口鮮’,等香椿大量上市,價格一斤也就在10元左右。”新發地市場特菜商戶陳安寶説,現在很多特菜即使是很小眾的價格大多也不高,如法國香菜,每斤批發價格6元多。
特菜是蔬菜行業對名、特、優、新蔬菜品種的統稱。和蔬菜打交道50多年的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高級農藝師曹華見證了特菜走進北京的歷程。
“上世紀80年代初期,北京建了第一批涉外飯店,西餐大廚列的蔬菜菜單,讓許多人看傻眼了!什麼西芹、荷蘭豆,沒聽説過啊!只好通過香港進口這些蔬菜。”曹華説,加上關稅和運費,1斤鮮菜價格抵得上當時的200斤大米。
在相關部門支持下,北京市農業工作者開啟了特菜種植之路。北京市陸續發展起昌平的小湯山、順義的沿河、朝陽的太陽宮、豐&的西局、通州的宋莊等9個特菜種植基地。
順應市民對特菜的需求,2007年新發地市場新建了特菜交易大廳。如今像西芹、西蘭花這類“老特菜”早已失去了“新奇特”光環,更多的新品種被培育、引種、流通到北京,擺上市民餐桌。
在新發地市場,近年來特菜所佔市場份額越來越大,前兩年只有1%到2%,從去年開始已經佔到4%,每天上市量在800噸左右。
近兩年,新發地在原有特菜交易大廳的基礎上,在西區又開闢了兩個特菜交易廳。北京特菜在“迭代”,除了品種越來越豐富,交易量越來越大,價格也越來越親民。
“特菜的品種數不清,有200多個大類300多個小類吧!”陳安寶説,雖然特菜逐漸變成家常菜,但商戶和種植者們開發新特菜的腳步沒有停止,越來越多的特菜將陸續走上市民餐桌。(記者 孫穎)
-
日均上市800噸 特菜漸成北京市民家常菜
春意漸濃,來自全國各地的新鮮蔬菜匯聚北京。如今像西芹、西蘭花這類“老特菜”早已失去了“新奇特”光環,更多的新品種被培育、引種、流通到北京,擺上市民餐桌。在新發地市場,近年來特菜所佔市場份額越來越大,前兩年只有1%到2%,從去年開始已經佔到4%,每天上市量在800噸左右。
-
高端産業強勁增長 前兩月北京經濟延續恢復態勢
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北京經濟延續恢復態勢。從統計數據看,今年1至2月,全市高端産業繼續保持活力,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5.9%和13.9%,新能源汽車、液晶顯示屏産量分別增長1.4倍和49.9%。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實現網上零售額787.9億元,增長2.6%。
-
激發市場活力 北京2021年新設企業創近5年新高
記者從北京市市場監管局日前發布的2021年優化營商環境建設工作報告中了解到,2021年,全市新設企業累計達23.79萬戶,同比增長28.04%,為近5年新高。2021年2月12日起,北京市冷鏈食品追溯平台的品種範圍,從進口冷藏冷凍肉類、水産品擴大到全部儲存溫度在0℃以下的進口冷鏈食品。
-
地下2745米熱能將為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樞紐供暖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座亞洲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正在熱火朝天的建設中。屆時,可實現15分鐘直達首都機場,35分鐘直達北京大興國際機場,1小時直達雄安新區,對促進京津冀一體化、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有着重要作用。
-
城市副中心東夏園交通樞紐加緊建設力爭2023年完工
地鐵6號線東夏園站東北側,一座集公交地鐵換乘與便民商業服務於一身的綜合交通樞紐正拔地而起。東夏園交通樞紐位於北京城市副中心,南靠運河東大街,西側為通濟路,樞紐位於地鐵6號線東夏園站東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