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北京2022年冬奧會落下帷幕,國家跳&滑雪中心“雪如意”圓滿完成了冬奧會使命。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總規劃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張利透露,除了為專業賽事及運動員訓練提供場地,“雪如意”將在後冬奧時代創造出更多可能。
“跳&滑雪是一項經典的極限運動,市民體驗這項運動的可能性不大。”張利説,服務專業賽事及運動員依舊是“雪如意”賽後利用的首要方向。冬奧會後,國家跳&滑雪中心可繼續舉辦世界高水平跳&滑雪比賽,國家隊及其他省市隊伍也可以在此訓練。
對於普通市民來説,“雪如意”又有哪些新的打開方式?其實,在規劃初期,張利就堅持着可持續發展理念,將賽後的多功能利用考慮到“雪如意”的設計中。“雪如意”下方被設計成一個足球場,觀眾席容量可達1萬人,戶外運動、音樂會、産品發布會等大型活動都可以在這裡舉辦。
“這裡有很好的風景。”張利指着“雪如意”的“柄首”説,我們在頂部設計了多功能空間,相當於一個俱樂部。“位置的選擇有講究。”團隊借助人因技術等科技手段,通過虛擬現實環境來模擬測試人們在不同地方的駐留時間,最終選擇了駐留時間最長的方案。該方案在“雪如意”頂部劃分了兩個空間,一個空間在前端,可以作為遠眺&,讓游客收穫“一覽眾山小”的獨特體驗;另一個空間在後端,有一個可容納500人的報告廳——學術會議、藝術展覽、婚禮等都能“安排”上。
不僅如此,團隊還為“雪如意”設計了針對殘疾群體的應用方案,力爭在可持續基礎上實現無障礙。在無障礙落客區的設計中,為方便車輛及輪椅的使用和通行,團隊將原本的7米通道延長至8米;通過坐在輪椅上反復模擬實驗,團隊意識到“緣石坡道與車行道高差不應大於一厘米”的重要性;考慮到滑雪運動員背負的雪橇、雪板等設備較重,“雪如意”坡道的坡度被調整到了1比14。(實習記者 何蕊)
-
北京密雲:治理施工揚塵 32個工地“裸肌”披綠衣
北京市城管執法部門近幾年加大施工單位揚塵管控力度,嚴格執行施工工地“六個百分之百”要求。
-
北京及周邊地區大氣中重度污染 預計11日改善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10日午後發布稱,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正在發生一次區域性空氣污染過程,受逆溫較強、濕度較大、污染積累等因素以及區域傳輸共同影響,10日,北京市空氣污染水平明顯上升,達到中重度污染,預計11日下午至夜間,擴散條件轉好,北京市空氣質量將獲得改善。
-
北京冬奧組委呼籲“觀念無障礙”
在10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冬奧組委新聞發言人嚴家蓉呼籲,希望通過冬殘奧會的舉辦,讓大家更加關注“觀念無障礙”。
-
“貝殼”裏的中國創新——北京冬奧會反興奮劑工作的“黑科技”
在北京冬奧組委和中國反興奮劑中心的密切合作和共同努力下,由中國自主開發和製造的幹血點器材“貝殼”在北京冬奧會成功亮相。
-
殘奧高山滑雪男子大回轉:中國隊最小選手創造最大驚喜
10日,男子大回轉視障、站姿、坐姿比賽展開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