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立千秋歲月,看明衙清宅、唐&宋構;門迎四海賓朋,醉歙韻徽風、隆禮盛儀”,這是懸挂在徽州古城城門兩側的巨幅楹聯。徽州古城,又名歙縣古城,位於安徽省黃山市的歙縣徽城鎮,總佔地面積24.7平方公里。徽州古城始建於秦朝,自唐代開始,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縣治與府治同在一座城內,形成了城套城的獨特風格。
歙縣徽州古城(組圖)(圖片來源: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
徽州古城是中國三大地方顯學之一的“徽學”的發祥地,被譽為“東南鄒魯、禮儀之邦”;徽州古城與雲南麗江、山西平遙、四川閬中並稱為“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4年,被列入“國家5A級旅游景區古徽州文化旅游區的組成部分”,是當今海內外游客打卡、探訪的網紅景點。
徽州古城仁和樓(圖片來源: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徽州古城”的“徽”字大有文章可做。“徽州”始於宋宣和三年(1121年),至清宣統三年(1911年),“徽州”二字一直沒有變更,或稱“徽州路”或稱“徽州府”。
歙縣徽州古城徽州府(圖片來源: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徽州”這個地名的由來,相傳是宋徽宗賜予的。當年他平定歙州的方臘起義之後,便將“歙州”改為“徽州”。有人説是宋徽宗熱愛此地,將自己的“徽”字贈予徽州,因為“徽”字有美好之意;也有人説是由於“徽”字有繩索束縛之意,他希望此地從此規矩安定、生活美好。
歙縣徽州古城陽和門(圖片來源: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同時,“徽州”還是1667年(清康熙六年)江南省分治後安徽之“徽”字的來源,取“安慶府”和“徽州府”的首字,稱為安徽省,足見“徽州”之於“安徽省”的意義之非凡。
徽州古城分內城、外廓,有東西南北4個門。此外還保留着甕城、城門、古街、古巷等。城內景區包含徽園、漁梁壩、許國石坊、鬥山街 、陶行知紀念館、新安碑園、太白樓、徽州府衙、徽州歷史博物館等九處。
歙縣徽州古城(圖片來源: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漁梁街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漁梁古壩是江南的“都江堰”;徽州歷史博物館,是以徽文化、徽州歷史為主題的博物館;而鬥山街,則是古代徽商大賈的豪宅府邸。尤其是徽州古城裏開館於2021年9月13日的徽州歷史博物館,更是具備徵集、典藏、陳列、研究和宣教等諸多功能,為社會大眾提供了寓教於樂、文博鑒賞、研學修學、創意創新的舞&,成為了歙縣徽州古城的新地標和旅游新名片。
歙縣漁梁街(圖片來源: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歙縣徽州古城徽州歷史博物館(圖片來源:黃山市文化和旅游局)
徽州古城的城門南譙樓,兩邊各有十三根柱子,總共二十六根柱子。可是當地人卻説是二十四根柱子。為什麼少説兩根呢?這是因為有個中門缺門板,這個中門扇開的時候會隱藏兩根柱子,所以叫做二十四根柱。又因城樓臨水地軟需用柱子加固、支撐,所以就用了二十四根柱來加固。在使用過程中,二十四柱採用了宋代營造法式,嚴格採用“排柵法”來建造,這種施工方法在我國古建築史上是非常少見的。
歙縣徽州古城南譙樓
以徽州古城作為其發源地的“徽州文化”,涵蓋諸多領域、學派,影響深遠,吸引眾多古今中外學者為之發幽探奧。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我們見古往今來,見天地人我,見滄海桑田,見人生真諦,在徽州古城感受徽文化歲月的印記,探索徽文化的前世今生!(江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