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合肥7月22日電(吳萬蓉 陳家樂)盛夏時節,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嚴店鎮的豐樂種業水稻綜合試驗基地裏,水稻秧苗迎風搖曳,一望無垠的青綠承載着豐收的憧憬與期待。
日出則起,日盛才小憩。頂着高溫酷暑,“80後”“水稻博士”周紅英和她的科研團隊堅守在田間地頭,忙着開展水稻生長觀察、監測和取樣。
7月11日,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嚴店鎮豐樂種業水稻綜合試驗基地裏,周紅英穿戴好防曬裝備準備下田工作。
7月12日,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嚴店鎮豐樂種業水稻綜合試驗基地裏,周紅英準備穿下田專用的膠靴。
“這是一門田間學問,腳上踩着泥,心裏才有數。”周紅英説,水稻育種不僅是又苦又累的體力活,更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接力賽,極大考驗着育種科研人員的體力和耐心。分蘗、抽穗、結實……水稻生長的每一個過程,都不能錯過;插秧、除雜、標注葉齡……田間管理的每一道工序,都要親力親為,長期的戶外工作也讓他們擁有了小麥色的皮膚。
7月4日,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嚴店鎮豐樂種業水稻綜合試驗基地裏,周紅英(左一)和團隊科研人員在進行田間取樣。
行業內常有“育好一顆良種,十年守在田邊”的説法。育一粒優質的種子,甚至需要一個團隊付出近十年的時間。“培育出好吃、好種、好管、産量高的優質水稻種子,是我們孜孜以求的目標。”周紅英説。
由周紅英帶領的種子科研團隊合影。(受訪者提供)
由她帶領的這支11人的種子科研團隊裏,既有經驗豐富的“70”後,也有充滿朝氣活力的“90”後,“90”後是團隊的主力軍。雖然性別、年齡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他們都有着一顆對事業充滿熱愛和期待的心。
“除了常規育種以外,我們還堅持科技創新,將優良新品種和實用好技術帶到千家萬戶,為農民增産增收、保障糧食安全貢獻力量。”近年來,周紅英的團隊利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將培育良種的時間縮短3到5年,大大提高了育種的效率。經過多年的努力,團隊目前已經通過國家或省級審定水稻新品種35個,鑒定不育係9個,主持或參與國家和省科技項目5個。
7月4日,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嚴店鎮豐樂種業水稻綜合試驗基地裏,周紅英(左一)和團隊成員對新培育出的秧苗進行隨機抽查。
7月4日,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嚴店鎮豐樂種業水稻綜合試驗基地裏,周紅英(左二)和團隊成員行走在田埂上,觀察長勢良好的水稻秧苗。
7月4日,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嚴店鎮豐樂種業水稻綜合試驗基地,周紅英的科研團隊正在水稻綜合試驗田間除雜(無人機航拍)。
今年是周紅英入行的第16個年頭,早年求學期間,周紅英曾現場聽過袁隆平院士的學術講座。“袁老曾説他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我覺得這也是我們育種人一輩子的不懈追求。”周紅英説,育種是自己堅守一生的事業。“種子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更是農業的‘芯片’,未來我們將繼續加大核心關鍵技術創新和攻關,提升品種現代化種植水平,讓好種子成為農民致富好幫手,助力鄉村振興。”
7月12日,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嚴店鎮的豐樂種業水稻綜合試驗基地的種子資源庫裏,周紅英正在工作。
7月11日,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嚴店鎮豐樂種業水稻綜合試驗基地裏,周紅英(左二)和團隊成員對秧苗進行抽查。
7月16日,位於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區的豐樂種業分子育種實驗室,周紅英正在與團隊的同事一起做實驗。
7月16日,位於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區的豐樂種業分子育種實驗室,周紅英正在查看水稻種子。
7月16日,位於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區的豐樂種業分子育種實驗室裏,周紅英正在檢查水稻幼苗分化情況。
航拍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嚴店鎮的豐樂種業水稻綜合試驗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