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浪翻滾,滿目金黃。機聲隆隆,收穫滿滿。近日,靈璧縣楊疃鎮楊集村的廣闊麥田,摟草機和打捆機在盡情展示它們的威力。
只見摟草機和打捆機一前一後,配合默契,尤其是靠後的打捆機,快速地“吞”進秸稈,不多時,田間就錯落有致地落下一個個麥稈捆。接下來,抓草機又將一個個麥稈捆抓緊,輕輕地放到運輸車上,這一幕幕吸引眾多行人駐足觀看。楊集村的李大爺禁不住豎起大拇指讚嘆道 :“太先進了,個把小時這塊100多畝的小麥秸稈就全沒了,接着就可以播種玉米、大豆,真省心!”

“公司在楊集村投放20&小麥秸稈打捆機、10&摟草機、30&農用運輸車和15&抓草機,全村的12000畝小麥秸稈,3天時間就能全部清理乾淨,確保不影響秋種。”楊集村秸稈收儲公司負責人説。
“以前,農作物秸稈是農民的負擔,為了不影響秋種,大多農民都是一把火燒掉,既污染環境,又浪費了資源。如今,收儲大戶爭着收購,‘廢品’成了‘香餑餑’,飼料加工廠、養殖合作社、食用菌種植基地和電廠等搶着要。過去的‘污染源’變成現在的“綠”色原料,既解決了環境污染的問題,又增加村集體和農民的收入。”楊疃鎮楊集村黨總支書記程壯壯説。
“農場養了100多頭牛,每年至少需要120噸小麥秸稈,我總是在午收期間把這些‘寶貝們’全年的‘口糧’備齊。”鄭廟村養殖農場負責人指着一群健壯的黃牛和新收上來的麥草介紹着。
“作為鄉鎮幹部,以前最頭疼的事就是秸稈。如今,還沒到收穫季節,好多秸稈收儲公司就來訂購了,不但生態環境改善了,每年還為地主和村集體增加了可觀的收入。” 談到秸稈的利用和處理時,楊疃鎮黨委副書記、鎮長胡濱感慨地説。
靈璧縣通過政府主導,合作社配合,農戶參與的多贏模式,推進秸稈回收綜合利用,秸稈從廢棄物到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産業,對農業穩定、農民增收,環境污染壓力緩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據了解,今年靈璧縣174萬畝的小麥秸稈,通過打捆銷售的達99%以上。僅此一項為全縣鎮村和農民增收近億元。(王慶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