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首頁
特稿:從十八大看中國民主政治建設
2012年11月11日 22:26:28
來源: 新華網
【字號: 】【打印
【糾錯】

    會風更加務實開放

    11月8日,舉世矚目的十八大在北京開幕。會議時間控制在100分鐘左右。

    “清新會風讓大家耳目一新。”十八大代表、湖南“紅網”董事長舒斌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十八大的會風,更加求真務實,更加透明開放——

    “藉&媒體,我給領導施點壓,提兩點建議……”9日上午,廣東代表團開放日,十八大代表、廣東省茂名市銳旗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經理杜曉娟發言十分坦率。

    “這個女代表不簡單,敢給領導施壓!”坐在記者席的一位香港記者感嘆。

    無論是基層代表給領導幹部提意見,還是媒體記者爭搶話筒提問,這樣的場景在十八大的會場上頻頻出現,被觀察家們認為是中國式民主的生動注腳。

    五年一次的黨代會,是中國共産黨展現自信開放的舞&,也是國際社會觀察世界最大執政黨的窗口。

    9日下午,西藏團開放日現場出現了有趣的一幕:討論席上的黨代表不過20多人,媒體區內扛着“長槍短炮”採訪的中外記者卻近50人。

    之所以會有這樣“聚光燈下的會議”,是因為採訪十八大的中外記者達到2700餘人,其中1700多名是境外記者,這在黨代會歷史上絕無僅有。

    不僅參與報道的記者人數創了紀錄,大會的開放程度也前所罕見。十八大開幕以來,34個代表團的分組討論陸續向媒體開放,不僅允許記者旁聽,也可以向代表提問。“半天,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大會堂裏,有的記者在不同的代表團之間串場,感受頗深。

    “這樣可以更快速地掌握中國各地發展的最新動向。”加拿大廣播公司的女記者克裏斯汀旁聽了多個團組的討論並幸運提問,對這種方式給予充分肯定。

    教育部部長耐心站着解答中國少年報小記者“怎麼才能讓我們吃得更安全放心”的問題、代表團討論“限時”確保每位代表的發言權……平等、開放、透明、務實的會風,給見識廣的記者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十八大開設了專門的官方網站,各代表的身份一目了然。在十八大前夕及期間,大會新聞中心為記者安排了幾十場參觀採訪活動,包括新聞發布會、集體採訪等。新聞中心還順應網絡時代特點,增設了十八大代表網絡訪談。通過網絡這一新媒體手段,讓記者、民眾能便捷、直接地與代表互動。

    “從這次大會開放團組等給記者提供的一系列採訪安排中,我感覺到了更加開放、透明的氣息。”參加過十六大、十七大報道的香港文匯報北京分社副社長彭凱雷説。

    在一些記者們看來,黨代會代表們比以前更為活躍。代表們不僅在會前走基層徵求意見、建議,在會議期間也積極利用一些新興媒體手段與民眾互動,聽取基層與網絡民意。

    討論時,許多代表都認真地聽,不停地記……一位十八大代表在日記中以“活躍的會風,認真的代表”為題記錄了代表團討論時的一些細節。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分享到:
( 編輯: 黃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