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首頁
十八大代表談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2012年11月11日 15:11:07
來源: 新華網
【字號: 】【列印
【糾錯】

    (十八大特稿)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闊步前進——十八大代表談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新華網北京11月11日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黨的十八大為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吹響號角——“一定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向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宏偉目標闊步前進。”

    莊嚴的宣示,堅定的決心,務實的舉措,勾勒出從“文化大國”走向“文化強國”的宏偉藍圖……

    把握改革發展主線 文化建設邁上新臺階

    “2002年,黨的十六大突出強調了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做出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戰略部署。5年前的十七大,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高度,做出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大決策。今天,十八大報告又把文化強國列入黨的行動綱領,充分説明黨和國家對文化事業的高度重視。”作為黨的十七大、十八大代表,長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麗娟對近年來文化領域的發展變化感同身受。

    長影集團是新中國第一家電影制片廠,有著輝煌的過去,也曾在如何發展的問題上陷入徘徊。最近幾年,這個“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逐漸走出低谷。特別是去年以來,3部影片同獲“五個一工程”獎,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這都得益于黨對發展文化事業的重視,以及大力進行文化體制改革的好政策。”劉麗娟説。

    十八大代表、重慶演藝集團藝術總監王亞非從另一個角度見證了近年來中國文化領域的變革。

    2010年之前,重慶各院團資源重復嚴重,有限的實力難以創作出經典劇目,且只管生産、不管市場,只管投入、不管産出。2010年4月,四家單位整合組建重慶演藝集團,分散在各院團低水準重復的資源,以現代企業的運作結構整合起來,實行集約化運營,重組了市場主體,壯大了發展實力。

    短短兩年,集團已逐步進入發展快車道。2011年,實現收入突破1億元,其中自主創收近7000萬元,比體制改革前的2009年翻了三番,演出場次增長了1倍。

    王亞非説,文化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按照積極培育市場主體、深化內部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市場體係的要求,以轉企改制為中心環節,逐步解放文化生産力。

    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發展。從十六大到十八大10年間,文化領域向全國人民交出了一份鮮亮的成績單——

    580多家出版社、3000多家新華書店、8500家電影制作發行放映單位等全部完成轉企改制;

    2100家文化係統國有文藝院團完成改革任務,佔總數的99.86%,其轉机企改制佔61%;

    成為世界第一電視劇生産國和第三大電影生産國,圖書出版品種和日報發行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截至2012年8月底,共有38家文化企業在A股和香港H股發行上市;

    我國核心文化産品出口額從2001年的30.85億美元增長到2011年的186.88億美元;

    ……

    同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一樣,文化體制改革在過去的十年步履堅定,群眾尤其是基層群眾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全國文化文物部門歸口管理的博物館、紀念館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部實行免費開放,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全面實施;

    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已覆蓋全部行政村和20戶以上通電自然村;

    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年放映800萬場,基本實現每村每月免費放映一場電影的目標;

    ……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發展文化事業是惠及13億人的‘文化民生’,是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根本舉措,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十八大代表、文化部部長蔡武説。

   1 2 下一頁  

分享到:
( 編輯: 黃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