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首頁
從“義務教育”到“教育” 兩字消失給農民工帶來新希望
2012年11月12日 08:58:31
來源: 新華網
【字號: 】【列印
【糾錯】

    新華網北京11月12日電(記者吳晶 熊爭艷 傅勇濤)“十八大報告中兩個字的消失,也許很多人不會注意,但對于我們農民工群體來説卻是巨大的希望。”作為出席黨的十八大的26名農民工代表之一,廣東中山大洋電機股份有限公司職員閆文靜這樣對記者説。

    從全文64頁、近3萬字的十八大報告中,閆文靜十分準確地找到第39頁倒數第三行:“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十七大報告中,與之相對應的表述是:“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

    從義務教育到教育,“義務”二字的消失,意味著從就學層次上,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乃至高等教育階段的大門,都要向農民工子女平等敞開。

    “這個變化恰恰回應了我從農民工兄弟姐妹那裏聽到的意見和建議。”閆文靜説著,從書包裏掏出一沓調查問卷。

    當選十八大代表後,閆文靜對中山市24個鎮區70個社區進行了走訪,向外來務工人員發放回收了1000多份調查問卷。對于融入城市問題,大家反映最多的就是子女教育。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中山312萬常住人口中,外來人口佔165萬,超過本地戶籍人口。外來務工人員普遍感到,以前,國家沒政策,只能把孩子留在老家。現在,政府保障隨遷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在流入地公辦學校就讀後,學前教育和異地高考又成了“鬧心事”。

    2009年,中山市首創外來務工人員積分制,按務工年限、業績和技能等狀況,對全市流動人口實行積分制管理,流動人口按積分多寡享受不同公共服務,各鎮區綜合考慮人口、資源等方面承載力,就近安排入學、入戶。

    “比如,申請買房是30分,本科學歷是80分,做一次志願服務是2分,政府通過積分制設了一道‘跳起來能夠著’的門檻,既保障入學渠道公開公正,還增強了家長的社會責任感和城市認同感。”閆文靜説。

    十八大代表、天津市河北區環衛局一所的環衛工人徐文華雖然對報告的提法變化感到高興,但也還有顧慮:“黨和政府有意願,但是政策執行起來並不容易,大城市資源有限,上學的機會依然供不應求。”

    就在黨的十八大召開前,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四部委聯合制定的《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後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意見的通知》,提出各地要在今年年底前出臺工作方案。通知也提出上海、北京這樣的人口流入集中的地區要進一步摸清底數,掌握非本地戶籍人口變動和隨遷子女就學等情況,抓緊建立健全進城務工人員管理制度。

    “能看出政府對農民工子女上學問題很重視,都在積極地做工作,但是一些地方還有困難,希望能早日落實到位。”徐文華説。

分享到:
( 編輯: 王子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