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絲路古今 ▏一粒有信仰的米
2017-05-04 11:12:17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中國智慧的擔當

“農為政本,食乃民天。”中國古人把糧食與人口生息、農事與國家發展密切關聯,鼓勵墾荒、輕徭薄賦、興修水利、推廣技術等措施與政策,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發展和糧食産量的提高。

在徐國武看來,相比傳統的農業政策,“一帶一路”倡議對國際農業合作的指導表現出更為寬廣的胸襟和胸懷。“‘一帶一路’不僅造福一國一民,而且用‘中國標準’把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有機結合,實現經營和發展共贏。最重要的是,‘一帶一路’用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保障當地、供應地區、平衡全球,這是全球治理的中國新思路。”

  寮國稻米加工廠工作場景。

這些年,曾有一些外國企業到寮國尋找農業機遇,但由于當地各方面基礎薄弱,而且農産品不是高利潤商品,經常是投入多,産出少,賠錢是經常的事。但徐國武堅持了下來。他在寮國種大米一種就種了三年。

“農業不同于其他産業,它更多承載的是一種生息的希望,不能把農業簡單地當生意來做,農業的國際合作更不是一錘子買賣,”徐國武説,“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中國企業的責任和擔當就是‘一帶一路’的形象,更書寫著‘一帶一路’的品質。”

“一帶一路”的品質,很難用貨幣來衡量。正如徐國武的企業,與寮國當地7000人的就業休戚相關,涉及2000公頃的稻田育種改良,更為寮國培養農業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機遇和平臺。

絲路精神的信仰

女博士普達萊·拉瓦來翁是寮國塔沙諾稻米研究與種子培育中心主任,是寮國稻米界“國寶”,中國朋友稱她是“寮國的袁隆平”。但多年來,當地薄弱的經濟基礎制約了育種研究和成果實施。中國企業的到來,讓普達萊看到了機遇。眼下,依托徐國武的稻米産業園,普達萊的育種研究突飛猛進。

  徐國武(左一)和“寮國袁隆平”普達萊博士(右一)在中國企業開發的農業産業園中探討問題。

“多年來我一直有個夢想,就是把寮國原生態的優質大米出口到國外,”這位60多歲的和藹老太太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中國的‘一帶一路’,讓我的夢想成為現實。中國企業不僅給我們的老百姓帶來了更好的發展機會,提升了他們的積極性和收益,還幫助他們成為種植專家,這尤為可貴。”

在新合作模式下,徐國武在寮國種植的大米品質有了明顯提升,碎米率低了,光澤度提高了不少。寮國稻米的變化,吸引了包括總理、農林部長等高官前往種植基地探尋究竟。2016年,寮國稻米正式結束零出口的歷史,走進中國市場。同年,寮國政府使用中國企業種植的大米作為寮國國家對外交往的“國禮”。

  寮國原農林部長、現總理府辦公廳主任(左二)視察中國企業開發的農業産業園。

寮國農林部長連·提喬在接受採訪時説,寮國大米出口中國的全過程,“正是‘一帶一路’倡議讓雙方互相得益的最好詮釋”。寮國農林部正在邀請徐國武為顧問,為寮國的農業規劃出謀劃策。

“‘一帶一路’不僅把先進技術、標準、産業鏈條和管理模式帶入寮國,實現了寮國稻米的出口,更關鍵的是,中國企業同時在做很多看不到、摸不著的好事情,例如保護環境,”寮國工商部長開瑪妮·奔舍那告訴記者,“我們歡迎更多這樣的優秀中國企業到寮國,參與寮國經濟發展。”

 

  2016年寮國大米出口中國啟動儀式。

一邊是,中老鐵路,穿山越嶺,天塹變通途;一邊是,山泉灌溉,牛糞作肥,稻蟹和諧生。連·提喬、開瑪妮等寮國官員全程見證著寮國搭載“一帶一路”快車從陸鎖國到陸聯國的風景;徐國武等中國企業家則繼續用絲路之泉灌溉著“一粒有信仰的米”。

徐國武正在寮國申請把新育稻種命名為“絲路一號”,因為在他看來,“絲路精神”就是一種信仰,是流淌在千年歲月長河中的和平合作與和諧交流。

記者:淩朔

新媒體編輯:郝方甲、楊思琪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上一頁 1 2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藝
相關新聞
  • 絲路古今 ▏六百年相遇與相知——海絲路上的元首外交
    清晨的第一抹陽光,穿過松枝柏葉,把光斑均勻地灑在北營村裏一塊石碑的表面。10多位長者,在碑前唱誦經文,祈禱國泰民安,家族興旺。這裏隱藏了一段因絲綢之路而相遇的故事,書寫過一段因元首外交而雄壯的歷史,傳承著一段因交往互信而持續的情誼。鄭和下西洋,使古代海上絲路更加繁盛,蘇祿、渤泥、馬六甲等王國,都是當時海上絲路的重要節點,鄭和多次造訪或遣使造訪這些王國,以誠易誠,王守棟説,今天,東盟國家是‘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環。蘇祿王來華600年後的今天,在菲律賓馬尼拉港, 3艘倣古木船已經升起風帆,準備沿著那條海上絲路,北上中國,重溫當年那場元首外交,重返最初相逢的地方。
    2017-05-03 15:34:09
  • 聆聽洛陽絲路遺存背後的故事
    洛陽,作為絲綢之路東方起點之一,千余年來,留下了諸多絲路遺存。這些遺存或藏于博物館,或散落田野間。而聆聽遺存背後的故事,或能獲取來自歷史深處的啟示。
    2017-05-03 19:31:04
  • 絲路“糖史”
    唐代以前,在不産甘蔗的北方,人們要想品嘗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絲綢之路遠道而來的外國使團和西域胡商。唐高宗龍朔元年(西元661年),王玄策奉命從印度請來10位制糖專家,利用“竹甑法”制出了顏色較淺亮的精沙粒糖。
    2017-04-30 08:59:49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士兵持槍在巴黎埃菲爾鐵塔巡邏
    士兵持槍在巴黎埃菲爾鐵塔巡邏
    重磅!空軍步入轉型發展的“快車道”
    重磅!空軍步入轉型發展的“快車道”
    內蒙古全力撲救大興安嶺北大河林場森林火災
    內蒙古全力撲救大興安嶺北大河林場森林火災
    五十余萬株鬱金香綻放甘肅金昌戈壁灘
    五十余萬株鬱金香綻放甘肅金昌戈壁灘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54631295887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