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絲路古今 ▏一粒有信仰的米
2017-05-04 11:12:17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999年前,宋天禧二年,十月庚子,時值深秋。在宋都汴梁,即河南開封,宋真宗趙恒召集一批近臣,在皇宮後苑玉宸殿“觀刈稻”,也就是,觀摩割稻子。玉宸殿前,有一片兩畝見方的園子,不栽花,不植草,專種稻子。

2017年2月底的一天,中國春季伊始。一位名叫徐國武的中年人,又一次收拾行裝。他要前往寮國的沙灣拿吉省。沙灣拿吉即將迎來一年中最熱的時節,那也是稻作前最好的育土期。

  

寮國農民在中國企業開發的農業産業園中種植稻米。

徐國武不知道宋真宗時代的這段淵源。唯有那由古及今的海上絲綢之路,見證著這遠隔千裏、相隔千年卻一脈相承的稻花傳説。

“一碗米飯”的震撼

西元997年,宋真宗即位。即位後不久,他就發現,蘇皖浙贛一帶種植的水稻品種,只要稍有旱情就面臨減産絕收的狀況。那時,北宋人口正在“井噴”,“一碗米飯”上升為宋真宗的頭等大事。宋真宗決心從稻種入手,尋找突破。

  四庫全書收錄的《湘山野錄》對宋真宗推廣種植佔城稻的記載。

歷時數年,宋真宗發現福建種植了一種名為“佔城稻”的水稻品種,抗旱能力強,生長周期短。在皇宮試種之後,宋真宗下令“取佔城稻三萬斛”分給各地種植。

幾年後,江南水稻産量大幅上升。有粗略估算,在種植佔城稻後,江南一些稻米産區的産量從畝産60公斤提高到100公斤以上,為全國糧食産業中心南遷奠定了基礎。到了南宋,“蘇湖熟,天下足”,米飯逐漸走上尋常人家的餐桌。

  佔城稻的推廣極大提升宋朝糧食産量。圖為宋朝《耕獲圖》,現藏于故宮博物院。

2014年,徐國武隨湖南省“一帶一路”考察團第一次走進寮國。在那裏,他吃了一碗當地“淳樸的米飯”。“還記得上中學住校時,每逢開學,家裏都會為我準備一袋米,那是一學期的口糧。‘口糧’的那種香味,一直都刻在味覺的記憶裏。寮國的那一碗米飯,震撼心靈,就是兒時的味道!”徐國武説。

循著那稻花香,他四處尋找稻田。他去往寮國最重要的稻米産區——南部平原。但讓他大吃一驚的是,伴隨稻花香的,是落後的育種種植技術、低迷的産量和消沉的生産積極性。“那一次産區調查給我的印象就是兩個詞:刀耕火種、廣種薄收。”

他暗下決心,要改變當地落後的稻米種植生産模式。

“中國標準”的落戶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佔城稻了。佔城,東南亞古國,其疆域以越南中南部為中心,勢力影響范圍一度到達今天的柬埔寨東北部和寮國南部,包括寮國南部平原。據考證,佔城稻在唐末五代時經海上絲路傳入福建沿海,爾後在福建南部種植,到宋真宗時期被推廣並一直沿種至清代。

佔城稻的引入,改變了江淮浙地區過去以粳米為主的品種結構,使得秈米品種在中國廣泛種植。林則徐曾評價:“佔城之稻自宋時流布中國,至今兩粵、荊湘、江右、浙東皆藝之,所獲與晚稻等,歲得兩熟。”

 

  明《天工開物》中關于古代稻作的插畫。

時隔千年,寮國今天種植的稻米依然是佔城稻的後代。但今天寮國的稻米,卻陷入一種尷尬——“落後的綠色”。寮國境內沒有化肥企業、生産過程中沒有化學殘留的現實造就了原生態的美味,但落後的産業結構和技術水準卻使得稻米品質參差不齊,達不到國際標準。

“‘綠色’未必代表著高品質,只有標準化才能讓‘綠色’變得有價值,”徐國武説,“‘中國標準’要走出去,要讓‘中國標準’成為高品質的標桿。”

  徐國武在寮國稻米研究中心了解寮國稻米情況。

2015年,徐國武開始在寮國播種第一季大米。他採用“2+3”的生産模式,由當地農戶出地、出勞力,他來出資金、出技術、出市場回購渠道。同時,他對大米種植的各環節制定嚴格標準,這些標準後來被寮國政府採納。

“在我們進入寮國之前,寮國全境只有一家法國人投資的大米加工廠勉強符合中國的稻米加工和進口標準。隨著我們把‘中國標準’引入寮國,寮國境內已經有7家大米加工廠在使用‘中國標準’,包括4家法國企業,”徐國武説,“‘中國標準’已經成為寮國大米的出口標準,‘中國標準’也在被越來越多國家和企業所採納。”

  徐國武(前)在寮國一家法國稻米加工廠檢驗中國稻米標準的執行情況。

看到包括西方企業在內的外國企業都相繼採用中國標準,徐國武説,這是“世界認可中國的印證”,是“軟實力的硬指標”。

   1 2 下一頁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藝
相關新聞
  • 絲路古今 ▏六百年相遇與相知——海絲路上的元首外交
    清晨的第一抹陽光,穿過松枝柏葉,把光斑均勻地灑在北營村裏一塊石碑的表面。10多位長者,在碑前唱誦經文,祈禱國泰民安,家族興旺。這裏隱藏了一段因絲綢之路而相遇的故事,書寫過一段因元首外交而雄壯的歷史,傳承著一段因交往互信而持續的情誼。鄭和下西洋,使古代海上絲路更加繁盛,蘇祿、渤泥、馬六甲等王國,都是當時海上絲路的重要節點,鄭和多次造訪或遣使造訪這些王國,以誠易誠,王守棟説,今天,東盟國家是‘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環。蘇祿王來華600年後的今天,在菲律賓馬尼拉港, 3艘倣古木船已經升起風帆,準備沿著那條海上絲路,北上中國,重溫當年那場元首外交,重返最初相逢的地方。
    2017-05-03 15:34:09
  • 聆聽洛陽絲路遺存背後的故事
    洛陽,作為絲綢之路東方起點之一,千余年來,留下了諸多絲路遺存。這些遺存或藏于博物館,或散落田野間。而聆聽遺存背後的故事,或能獲取來自歷史深處的啟示。
    2017-05-03 19:31:04
  • 絲路“糖史”
    唐代以前,在不産甘蔗的北方,人們要想品嘗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絲綢之路遠道而來的外國使團和西域胡商。唐高宗龍朔元年(西元661年),王玄策奉命從印度請來10位制糖專家,利用“竹甑法”制出了顏色較淺亮的精沙粒糖。
    2017-04-30 08:59:49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士兵持槍在巴黎埃菲爾鐵塔巡邏
    士兵持槍在巴黎埃菲爾鐵塔巡邏
    重磅!空軍步入轉型發展的“快車道”
    重磅!空軍步入轉型發展的“快車道”
    內蒙古全力撲救大興安嶺北大河林場森林火災
    內蒙古全力撲救大興安嶺北大河林場森林火災
    五十余萬株鬱金香綻放甘肅金昌戈壁灘
    五十余萬株鬱金香綻放甘肅金昌戈壁灘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54631295887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