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成都:救災物資8小時內抵達 每個社區配1名災害資訊員
2017-08-30 08:15:10 來源: 成都商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原標題 救災物資8小時內抵達 每個社區配1名災害資訊員

  如果發生自然災害,誰會負責你的安全?救援物資最快將在什麼時候能到達?這兩個問題可能是很多市民的心中疑惑。近日,市民政局發布《“十三五”綜合防災減災規劃(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劃》”),作為成都市防災減災事業發展的總體方案,《規劃》中解答了上述問題。

  抗禦災害

  將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

  《規劃》中明確指出,今後五年內,城市綜合承災能力將顯著增強,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具備綜合抗禦6級地震災害能力。成都商報記者了解到,為達到上述要求,成都市將繼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因地制宜建設一批地質災害、洪澇等自然災害的避難場所。

  據悉,中心城區的府河、江安河、清水河流域河道堤防綜合整治、河道加固堤防、閘壩建設、河道生態治理及重點鄉鎮防洪、排澇工程等將在計劃期內完成。

  成都商報記者在《規劃》中發現,河道防洪治理工程也被納入推進工作。其中,岷江、沱江、錦江等26條河道堤防綜合治理工作成為重點,江安河、清水河、南河河道分洪工程和簡陽市城區防洪及生態濕地走廊工程將繼續推進。

  森林火災抗禦方面,成都將推進龍門山脈南段森林防火通信係統建設工程。建設超短波、短波、衛星等多重通信手段為一體的機動通信係統,滿足撲救重特大森林火災和重要敏感區域森林火災的需要。

  《規劃》還對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減災防災工作有明確要求,每個社區(村)將設有1名災害資訊員。此外,到2020年底前,成都還將建成綜合減災標準化社區(村)1223個,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50個。

  發生災害

  8小時內第一批自然災害救助物資運抵

  如果發生了自然災害,市民應該與誰取得聯繫,多久能得到救助?對于相關責任人,每個洪澇、地質災害危險區有行政責任人、巡檢巡查責任人(災害監測員)、預警轉移責任人,及時、全面、客觀、準確地開展自然災害災情管理。探索建立專業應急救援救助隊伍,壯大防災減災救災專業社工、志願者隊伍和各類社會力量,為高效有序參與救災儲備力量。

  對于災害救助工作,《規劃》中明確全市救災物資儲備集散能力和管理水準得到全方位提升。如遇自然災害,8小時之內第一批自然災害救助物資運抵災區,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

  據了解,成都將在2020年底前建成市救災物資集散中心,並建成全市救災物資調度、儲備、管理和集散功能為一體的救災物資儲備體係,實現災害管理部門救災物資資訊共用,促進救災物資供應和運輸的快速反應。

  預報災害

  力爭3分鐘完成市域內地震烈度速報圖

  對于市民關心的地震問題,《規劃》中透露地震烈度速報臺網將實施升級改造,優化完善臺網功能,力爭3分鐘完成市域內地震烈度速報圖,形成集地震烈度速報、地震預警、誘發地震監測為一體的立體地震監測網絡。

  成都“智慧氣象”精準監測預警服務也將獲得提升,將增強災害性天氣、霧霾天氣、高影響天氣的監測預警能力。據悉,成都將優化綜合氣象觀測站網,建立精細化、網格化氣象預報預警係統,加強氣象次生災害風險預警能力建設,強化雨強預報和面雨量預報,提高氣象風險預警的精準性和及時性。

  此外,群專結合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係建設工作也將繼續推進。據了解,成都將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臺賬,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專業監測,探索實施實時無線遠端傳輸監測預警指揮平臺建設。(實習記者 鄒悅)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瓊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韓國:中秋返鄉 一票難求
    韓國:中秋返鄉 一票難求
    探訪香格裏拉滇金絲猴國家公園
    探訪香格裏拉滇金絲猴國家公園
    【全運會·多棱鏡】和爸爸一起領獎
    【全運會·多棱鏡】和爸爸一起領獎
    武漢天河機場T3航廈8月31日啟用
    武漢天河機場T3航廈8月31日啟用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171121566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