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上海:凸顯公益提升效率 探索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改革
2017-08-17 18:24:21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上海8月17日電 題:上海:凸顯公益提升效率 探索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改革

  新華社記者仇逸

  如何堅持社會效益最大化,不斷提升群眾和患者的滿意度?上海創新醫改制度設計,率先實施管辦分開等係列改革舉措,並在績效考核、收入分配等關鍵環節重點發力,積極探索專業化、精細化、規范化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政府定位當好“掌舵者”,辦醫主體定位“理事長”,醫院做好“執行官”擁有自主經營管理權,上海明確權責理順關係,協同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市衛生計生委加強規劃引領,運用“制度+科技”手段,建立涵蓋醫療品質、安全、費用和中西醫等各方面指標體係,履行好監管職責;開發公立醫院管理雲平臺開展醫療服務評價。

  上海在全國率先成立申康醫院發展中心,作為市級公立醫療機構的國有資産投資運營主體和政府辦醫主體,推行對醫院所有收支的全面預算管理;向醫院派出總會計師;開展院長績效考核。中心還建設市級醫院醫聯實時資訊係統,不但提供醫院動態資訊監測,還為改進醫療服務提供有力支援——患者可免費預約挂號,在任何一家醫院就診,接診醫生可實時調閱以往診療資訊,自動提醒重復檢驗檢查及用藥等。

  公立醫院不比門急診量、營業額,比的是服務社會的能力和品質。上海緊緊抓住醫院績效考核和收入分配“牛鼻子”,探索建立起良性“指揮棒”。申康醫院發展中心遴選開展病種績效分析、病種難度和手術難度分析,涵蓋16個臨床專科的40個病種,每季度公布的“白皮書”成為各大醫院院長、科主任必反覆研究的“坐標係”。

  為緩解群眾就醫突出問題,上海著重引導大醫院看大病、解難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編制完善重點病種目錄,從手術量激勵過渡到以手術品質激勵,再優化到手術難度激勵,將床位向工作效率高、病種難度高、手術操作復雜的專業傾斜。2017年上半年難度係數大的三四級手術率達36.89%,同期比上升4.34%。醫院床位統籌協調,形成“大手術在病房,小手術入日間,微手術到門診”的資源優化鏈,藥佔比持續下降至31.82%。

  各醫療機構優化醫務人員績效考核,完善內部分配機制,切斷醫務人員考核、收入分配與科室經濟收入之間的直接掛鉤關係,轉變以科室收減支結余分配的模式。醫務人員收入分配與經濟收入指標徹底脫鉤。“一段時間以來,‘會來錢’的科室收入高,反之又累又窮,催生了過度診療等行為扭曲。”復旦大學胡善聯教授説,“轉變這個模式,是觸及根本的改革。”

  多家大醫院調整績效導向,向經濟效益較差、社會效益高、風險責任大的科室醫務人員傾斜。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除重點學科係數外,設立醫療風險責任係數,對應心外科、神外科、急診科;體現社會效益係數,對應神經內科、兒科、老年科,內部分配更趨公平。

  針對急診特殊性,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予以急診科二次分配充分自主權,將醫生分成臺面、搶救室、病房、重症監護等,或分早、中、晚三班,或24小時班制,體現辛苦程度,設置了動靜脈穿刺置管術、吸痰術等13項核心技術,根據技術難度、風險、耗時等設置相應權重及獎勵。

  急診科主任陳艷清表示:醫護人員積極性顯著提高,急診和搶救人次明顯增長,投訴量迅速下降,特別是對醫務人員態度基本零投訴,核心技術和重點病種工作量大幅提高。

  近三年來,上海市級醫院醫療費用年均增幅較前三年回落4.4個百分點,門急診次均費用年增幅低于3%,明顯低于全國三級醫院平均水準;業務結構優化效率提升,醫療成本增幅低于醫療收入增幅,69%的病種術前等待天數縮短,85%的病種平均住院日縮短;學科人才建設力度持續加大。

  中國日間手術合作聯盟副主席聞大翔説:“從6家單位試點到如今各大醫院推廣,上海一些醫院日間手術量已經超過手術總量的三成,病人省時間、省費用。”

+1
【糾錯】 責任編輯: 郭潔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聯合國秘書長強調應政治解決朝核問題
    聯合國秘書長強調應政治解決朝核問題
    河北承德:雨後金山嶺長城現壯美晚霞
    河北承德:雨後金山嶺長城現壯美晚霞
    “發現”號在西太平洋採集到刺蛛蟹
    “發現”號在西太平洋採集到刺蛛蟹
    北京:燕山腳下油葵花開
    北京:燕山腳下油葵花開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2112150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