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川西入藏動脈汶馬高速首座高風險長大隧道貫通
2017-06-06 16:32:14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成都6月6日電(記者胡旭)川西入藏動脈汶(川)馬(爾康)高速首座高風險長大隧道——樸鴨腳隧道6日順利貫通。

  伴著梭磨河湍急的水聲,建設者們歡呼雀躍。過去兩年,他們在這片川西高原的地震活動帶,與豆腐一樣的軟岩石和噴涌的地下水做鬥爭,今天終于迎來勝利。

  據了解,汶馬高速全長約174公里,是深入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一條民生走廊。線路自四川盆地邊緣向青藏高原地帶挺進,海拔從1320米攀升至3225米,高達86.5%的橋隧比全國罕見。其中僅隧道就有33座96公里,給施工帶來極大挑戰。樸鴨腳隧道就是一個縮影。

  打隧道,最怕的是地質太復雜。長約3公里的樸鴨腳隧道就途經狹窄河谷和高大山體,地形陡峭、起伏巨大,隧址區內屬地震活動區。“受汶川大地震影響,這個區域岩層不穩、結構松散,施工難度很大。”中鐵七局三公司汶馬項目部黨支部書記張小兵説。

  但挑戰遠不限于此。“洞身主要是破碎的千枚岩,不僅沒有大塊石頭做支撐,反而遇到水就容易軟化、泥化,手一抓就是泥漿。”項目部總工程師白如雙説,樸鴨腳隧道本來岩體自穩性就差,恰好又處于富水帶,洞內涌水很容易引起圍岩崩塌,帶來極大施工風險。

  “從來沒遇到過,以前的地下涌水可能是毛毛雨,現在一天涌出的水就有近千立方,有時洞裏像下暴雨。”白如雙感嘆,工人進洞施工必須穿防水服,掘進速度也很跟不上計劃,眼看工期就要受影響,心裏很著急。

  怎麼辦?只有靠科技攻關。項目部專門成立課題組進行研究,並多次組織業內專家進行實地查勘,與現場施工人員一起尋找可行方案。“有水不怕,抽排就行,但關鍵的問題在于作業面上的涌出的水難以集中引流。”白如雙説。

  經過不斷嘗試,攻關小組終于研制出一種特殊引流裝置,可以將岩體表面淌流的涌水收集並用軟管靈活導出,通過水渠集中到固定蓄水池後,再由兩臺大馬力水泵不間斷向隧洞外抽排。

  “效果很好,3公里的隧洞有150多處採用了這項新技術。”白如雙介紹,這種方式不僅可以避免涌出的地下水長時間浸泡千枚岩導致圍岩崩塌,還可以減少施工人員在“暴雨”中作業的風險,並且這種裝置將一直保留在隧體中發揮作用,從而減少隧道建成後的病害。

  張小兵告訴記者,在樸鴨腳隧道工段,這樣的創新並不鮮見。項目部在施工過程中堅持科技創新,促進成果轉化及推廣應用,成功克服了管段內跨越梭磨河、G317國道、隧道穿越千枚岩地層、隧道超欠挖控制等多項施工重難點問題,實現了隧道建設的快速和安全推進,為類似項目積累了經驗。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光繪畢業照
    光繪畢業照
    命運因高考改變
    命運因高考改變
    上海舉行海上安全及防污染綜合處置演習
    上海舉行海上安全及防污染綜合處置演習
    山東臨沂一化工企業發生爆炸事故造成8人死亡 明火已被撲滅
    山東臨沂一化工企業發生爆炸事故造成8人死亡 明火已被撲滅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1096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