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
高層 > 正文
最新播報:

習總書記黑龍江考察調研地回訪

2016年05月26日 22:08:40 來源: 新華社

  原標題:習總書記黑龍江考察調研地回訪:告訴你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新路怎麼闖

  5月23日至25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黑龍江省伊春、撫遠、佳木斯、哈爾濱等地考察調研。三天時間裏,總書記深入農村、企業、林場、科研單位,就貫徹落實“十三五”規劃綱要、推動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進行考察調研。沿著總書記的考察足跡,新華社記者進行了回訪。

  “總書記帶領我們林區職工轉型奔小康”

  小興安嶺腹地,林海鬱鬱,松濤陣陣。習近平總書記首站來到全國重點國有林區、素有“紅松故鄉”“祖國林都”美譽的伊春市。

  伊春市上甘嶺林業局溪水經營所退休職工劉養順的老伴楊秋娥向記者回憶當時的場景。“總書記進屋後詳細了解我家生活狀況,看到鍋裏燉的豆角説‘看著就好吃’,看到我家的電視機和家具説‘這都是老式的’,還問了房子冬天冷不冷,我和老伴身體咋樣。”

  5月23日,伊春市上甘嶺林業局溪水經營所退休職工楊秋娥在家中向記者展示鍋裏燉的豆角。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就在劉養順家院子裏,總書記與老兩口及鄰居們圍坐在一起,嘮起了嗑。林區退休職工劉志敏通過開辦食雜店和飯店一年收入近3萬元,林區森林防火員賈存革帶領當地17名林業職工從事黑木耳養殖,林區職工秦瑞亮通過藍莓、藍靛果種植、採摘年收入30萬元……這些在林區工作了一輩子的職工們談的是家常事,牽出的卻是總書記關注的大事:經濟轉型、生態保護、林區停伐後職工的生活。總書記對他們表示肯定和鼓勵,庭院裏不時傳出掌聲和笑聲。

  “總書記在伊春轉型發展的關鍵期來到這裏,為伊春産業發展把脈,關注林區職工生活,這讓我們很激動,也很感動。”伊春市翠巒區委書記楊國利説。

  5月23日,伊春市翠巒區委書記楊國利介紹給總書記展示的林下豬肉。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國有重點林區全面停止商業性採伐後,要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思路,摸索接續産業發展路子——習總書記的這句話,讓林區幹部群眾印象深刻。這是總書記在參觀開發區規劃展示廳時説的。當時,總書記重點觀看了藍莓、黑木耳、紅松子、“北沉香”雕刻四個展示區。

  “總書記告訴我們只要勤勞肯幹,守著綠水青山一定能收獲金山銀山,這堅定了企業綠色發展的信心。”從木材加工轉型藍莓精深加工的民營企業家王曉輝説,我們要結合實際,把新發展理念落實好。

  5月23日,在黑龍江伊春生態經濟開發區規劃展示廳,民營企業家王曉輝向記者展示以藍莓為原料的酒類飲品。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談到總書記對林下經濟發展的要求,伊春市委書記高環説:“這是提醒我們要未雨綢繆,防范風險,真正按照市場規律研究市場,發展林下産業。要向創新要動力,來補齊深加工短板。同時,我們將延長林菜、林藥、林蛙、林豬等産業鏈,用多産業鏈來承載林下經濟的接續發展。”

  “看,這是總書記帶領我們林區職工奔小康呢。”楊秋娥指著手機上新聞裏一張總書記與他們的合影説。

  5月23日,楊秋娥(左七)與老伴劉養順(左六)在自己院子裏和其他鄰居圍坐成一圈,復原和習總書記嘮嗑時的場景。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把國家的糧食安全攥在自己手裏”

  奔騰的中俄界江黑龍江浩浩湯湯,清澈的江水在雨中映出墨色,與黑瞎子島上的綠意構成了一幅天然山水畫。

  遊客在黑瞎子島濕地公園裏遊覽(2014年8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良好的生態稟賦和獨特的一島兩國景觀,讓撫遠市這個中國東極小城聲名鵲起,總書記的到來更讓這裏成為萬眾焦點。“撫遠開發晚,生態特別好,黑瞎子島更是一片未開發的土地,我們一定牢記總書記的囑托,把這片綠水青山的生態真正保護好。”撫遠市委書記周宏説。

  綠色生態的金種子,也在這片寒地黑土上的農民心中生根發芽。記者見到撫遠市東安村種糧大戶孫國良時,他正在玖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檢查秧苗,籌劃著今年10坰“鴨稻米”的種植。

  5月24日,玖成水稻合作社社員、撫遠市通江鄉東安村村委會主任孫國良在介紹當時他在插秧機上的情景。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鴨苗都買好了,用稻田養鴨除蟲、除草,用鴨糞做肥料。稻米還沒生産就在網上被預訂光了!”種了近30年地,他重新當“學生”,研究放鴨時間和比例。“等試驗成了,一定給總書記帶去嘗嘗。”孫國良説。

  東安村村民劉延輝記得總書記問她的細節:“他很關心咱農民收入,説不能讓農民吃虧,還鼓勵我們更多農戶加入合作社,通過規模經營、現代農業提高效益,把國家的糧食安全攥在自己手裏。”

  5月24日,玖成水稻合作社社員、撫遠市通江鄉東安村村民劉延輝在查看快速育秧車間裏的秧苗長勢。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劉延輝説,過去自家種地都是漫撒播種、收成很低,如今合作社統一購種、育秧和銷售,自家10坰地流轉給合作社每年收入6萬元,年終分紅2萬元,還有夫妻在社裏打工收入4萬元,日子過得挺滋潤,許多觀望的農戶看到有賺頭也紛紛加入合作社。

  “把赫哲人的歌聲和幸福代代傳下去”

  “當時下著雨,我們就在這兒跟總書記握的手,大夥一激動扔了傘就圍過來了,他一邊握手一邊給大夥打傘。”在同江市八岔赫哲族村文化廣場旁,65歲的赫哲族老人尤秀雲一邊比劃一邊拉著記者笑著説,“你説總書記咋那麼平易近人呢!”

  5月25日,八岔村的赫哲族群眾走在赫哲新居的道路上。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赫哲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也是東北地區最後的漁獵民族,經歷了從幾近消亡到定居漁獵、從單一捕撈到漁農並重、再到目前多産業並舉發展的歷史性變遷。

  記者走進村裏,一排排嶄新的二層樓房如同別墅群。村文化活動中心內傳來一陣歡快的旋律,赫哲族歌者們正在擊掌歡唱。

  “這首歌叫《烏蘇裏目芒》,主要歌頌我們的新生活。”同江市群眾藝術館館長齊艷華告訴記者。當時,大家正在學習赫哲族傳統藝術伊瑪堪,總書記進來後問了很多關于伊瑪堪保護傳承的問題,還聽大家唱了《烏蘇裏船歌》,邊聽邊拍手打節拍。

  5月25日,在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伊瑪堪傳習所,學員在學習伊瑪堪。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著名赫哲族伊瑪堪説唱藝人吳連貴的孫子吳寶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他説:“如今黨的政策好,在傳習所學伊瑪堪,大夥的積極性很高,大夥學著有奔頭。”

  習總書記還看望了82歲的尤桂蘭老人,她説日本侵華時期就是跟著父親逃亡才撿回了一條命。如今,這位四世同堂的老人居住在每戶村民都有的“標配”小樓中,享受集中供熱、供水和排污。她説:“我這腿有關節炎,過去上旱廁蹲不下去老遭罪了,現在真是享福。”

  5月25日,82歲的八岔村村民尤桂蘭(中)和兒子褚顏秋(左)、兒媳尹春霞在回憶當時情景。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

  “總書記對少數民族很了解也很關心,他甚至知道我們在八岔島上有耕地,問了我們打漁和土地流轉後的收入、新農合保險等。”尤桂蘭的兒媳婦尹春霞拿著一張珍貴照片説,這是婆婆1956年隨少數民族代表團赴京見毛澤東主席的合照,習近平總書記與婆婆一起端詳辨認。

  “總書記來做客後,很多村民都到我家來了。以後想搞個家庭旅館,讓遊客體驗打漁、親手做赫哲魚宴,品嘗塔拉哈、殺生魚等特色美食。”尤桂蘭的兒子褚顏秋對記者表示,要把赫哲人的歌聲和幸福代代傳下去。

  “創新是企業的不竭生命力”

  在連續幾天的春雨洗禮後,冰城哈爾濱迎來久違的陽光。習近平總書記此行的最後一站,是考察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創新發展。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七〇三研究所副所長孫世峰説,總書記在參觀中提出許多細致的問題,讓我們感受到了他對科研生産的重視,對科技人員無私奉獻的肯定。這進一步增強了我們的責任感、使命感,要把科技成果創新轉化為老工業基地轉型的動能。

  5月25日,中船重工七〇三研究所副所長孫世峰在介紹和習近平總書記對話的情景。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民營企業哈爾濱安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架構師肖新光説,總書記現場了解反病毒引擎技術研發、開展網絡安全威脅實時監控等情況,為我們“走中國道路,造中國引擎”指明瞭方向。

  5月25日,哈爾濱安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架構師肖新光在介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時的情況。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也是加速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催化劑”。在哈爾濱科技創新創業大廈,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太學院教授馬晶向總書記介紹了科技成果産業化的嘗試。

  “看過幾個項目轉化之後,總書記還詢問大家,公司投資情況怎麼樣。”馬晶説,省裏在我們公司投了1000萬元,佔5%股份,相當于扶持,有的公司還有風投、基金參與等。總書記指示我們要持之以恒,創新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府搭平臺,關鍵要自己找準發展路子,良性迴圈逐步壯大。

  5月25日,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太學院教授馬晶在介紹和習近平總書記對話的情景。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

  回訪中,大家表示,一定不辜負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在轉方式調結構的緊要關口繼續解放思想、真抓實幹、開拓創新,闖出黑龍江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新路子。

  記者:鄒大鵬、李建平、管建濤

[責任編輯: 張樵蘇 ]

Copyright © 2000 - 2016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單位:新華網

版權所有 新華網

習總書記黑龍江考察調研地回訪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18940008